目录
1 总则 1
1.1目的和意义 1
1.2调查内容 1
1.3技术依据 2
1.4工作机构 3
1.6工作程序 6
1.7主要技术要求 6
1.7.1坐标系统 6
1.7.2图幅规格和编号 7
1.7.3调查范围和比例尺 8
1.7.4全覆盖调查 9
1.7.5测量方法 9
1.8主要工作成果 10
1.9细则适用范围 12
1.10各区县补充规定 12
1.11施行时间 12
1.12实施细则解释权限 13
2 调查单元和地籍编码 13
2.1权属调查单元 13
2.2街坊划分 13
2.3宗地划分 13
2.4地籍编码体系 14
2.5土地利用分类调查单元与编码 16
3 分类体系 16
3.1土地利用分类 16
3.2权属分类 16
3.2.1国有土地使用权分类 16
3.2.2集体土地所有权分类 17
3.2.3集体土地使用权分类 17
3.3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17
3.4耕地坡度分级 17
4 基础调查资料 17
4.1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 17
4.2 2004年1:10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17
4.3统一提供正射影像图数据 17
4.4统一提供的大地测量控制点资料 18
5 前期准备 18
5.1技术准备 18
5.2技术培训 19
5.3资料准备 19
5.3.1资料收集 19
5.3.2数据收集 20
5.3.3正射影像图数据的检查与处理 20
5.3.4大地测量控制点 21
5.3.5街坊划分 22
5.4试点 22
5.5通告 22
5.6宣传动员 23
6 控制测量 24
6.1起算数据 24
6.2 控制测量内容及原则 24
6.2.1平面控制点的等级与控制测量的内容 24
6.2.2 原则 25
6.3控制网的精度要求 25
6.4控制点名 25
6.4.1 一、二级控制点名 25
6.4.2 一、二级图根点名 25
6.5控制点密度、埋石与点之记要求 25
6.5.1控制点密度及埋石要求 25
6.5.2点之记 26
6.6地籍控制测量方法 26
6.6.1 GPS卫星定位测量 26
6.6.2导线测量 28
6.6.3观测作业要求 28
6.6.4地籍控制测量其它要求 28
6.7平差计算 28
6.8提交控制资料成果 29
7 集体土地所有权及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30
7.1 1:500区域调查 30
7.1.1行政界线转绘接边 30
7.1.2权属调查 31
7.1.3地籍要素测量 36
7.1.4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38
7.2 1:2000区域调查 43
7.2.1行政界线转绘接边 43
7.2.2权属调查 43
7.2.3地籍要素测量 43
7.2.4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44
7.3 1:10000区域调查 48
7.3.1行政界线转绘接边 48
7.3.2 权属调查 48
7.3.3地籍要素测量 49
7.3.4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49
8 国有土地使用权调查 55
8.1权属调查 55
8.2地籍要素测量 58
9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 59
9.1权属调查 59
9.2地籍要素测量 61
10 图件编绘与规格要求 63
10.1地籍图 63
10.1.1分幅地籍图 63
10.1.2地籍图的精度 67
10.2宗地图 68
10.3 土地利用现状图 68
10.3.1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68
10.3.2以乡镇为单位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70
10.3.3区(县)土地利用现状图挂图 71
10.3.4北京市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挂图 71
11 集体土地地籍数据库建设 72
12 数据接边 72
12.1同比例尺图幅接边 72
12.2不同比例尺调查区接边 72
12.3相邻区县接边 73
13 面积计算与数据汇总统计 73
13.1面积计算 73
13.2数据汇总统计 74
14 土地利用分类数据衔接 76
15 文字报告 77
15.1集体土地地籍调查报告 77
15.2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分析报告 78
16 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 78
17 资料整理与归档 78
18 另行规定的内容 80
19 附件、附表 82
集体土地地籍调查的目的是全面、准确地查清全市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城镇地籍调查以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土地利用状况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情况,形成权属清楚、地类明确、图数实地一致、数据准确、真实的集体土地地籍调查数据库;进一步依法健全土地调查制度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机制;实现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体制和统一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土地是重要的资源和资产,查清土地的数量、权属、利用状况,建立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体制,对于严格土地管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依法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利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