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 先知先行 会员中心 业界专访 法律法规 行业培训 电子期刊
地理空间项目网  
  首页 项目预告 招标公告 中标结果 行情监测 行业报告 行业动态 电子标书 优秀服务商 供求信息 测绘英才


 
行业分类
GP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报告 》本网视点

他让“嫦娥一号”减负20公斤
内容
    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之后,“嫦娥”发回了清晰的月球图片,圆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奔月、探月梦。
  有个不为人知的内情是,装载在“嫦娥一号”上的高科技三线阵CCD相机,是由福州长乐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任享将军等人提出的设计方案。
  前几天,记者通过电话等,采访了在外地的王任享院士,他给我们讲述了能成功拍摄到月球真容的幕后故事。随后,记者还采访了一些熟悉王任享的人,了解到一个院士的成长经历。
  【嫦娥故事】一个方案让卫星“瘦身”
  长乐籍的王任享院士,曾任解放军总参测绘科学研究所所长,现任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研究所研究员。拨通他的电话后,听说是福建老家的记者,语气中,他显得异常高兴。
  “探月工程最初拟订的是两个相机作交向摄影的方案。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承担相机的研制。我听了该所介绍两个相机交向摄影方案后,提出在现有方案与相机参数不作改变的情况下,只要改变摄影方式,便可以只用一个相机也能达到相同的工程目标的新方案。”王院士说,经过有关专家的再三论证,“最终采用我们提出的三线阵CCD相机方案。”
  简单而言,王任享的方案就是扔掉了一个相机,而同样能达到原定的拍摄任务。他解释说,少掉的相机重量约20公斤,“要知道减少有效载荷的重量对卫星工程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嫦娥一号’要送到38万公里远的月球去,这个我不讲,留给读者,你们如有机会见到航天专家,不妨请他们给出答案,那时你就会知道我提的方案会多么吸引工程设计者。”
  去年10月,记者曾到西昌“嫦娥一号”发射现场采访,有关航天专家告诉记者,对于航天工程来说,都是对卫星尽量“瘦身”,因为到了太空中,卫星的推力有限,减少重量,其实是保证任务完成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机遇留给有准备的人
  去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对于取得的成功,王院士除了喜悦之外,却觉得这是很正常的。
  王任享说,“其实并不是我有多么高明,那是我在卫星摄影测量方面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与经历,我曾完成过两代返回式卫星摄影测量;1980年在荷兰学习时,我就开始了卫星三线阵CCD影像摄影测量的研究,2006年还以此命题,出了一本专著;在863项目的三线阵CCD相机关键技术研究中,都有良好的成果。因而对探月工程摄影测量方案的提出,可以用人们常说的那样,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在我这里应该说机遇是被我偶然碰上的。”
  有专家介绍说,在此之前,王任享能够完成返回式卫星摄影测量,之间也要克服很多困难,也要遭遇很多挫折,之后才有了成功。
  【院士故事】院士的成才之路:曾想长大了造原子弹
  王任享院士曾多次回到福建老家,曾到长乐一中、福州一中等作过演讲。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多名了解王院士的人,揭开了院士的成才故事。
  1933年10月14日,王任享生于长乐。他自幼聪颖、活泼,父母送他上学,只是希望他长大后能写写算算。王任享学习很自觉,学习成绩很好,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字数400字以内)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以上网友评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地理空间项目网观点
·地理空间项目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机构链接: 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遥感中心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网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Copyright © 2005-2020 地理空间项目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010-62211685(直拨)
Q群1:42720732(已满)  Q群2:60428364(已满)  Q群3:77256492(已满)  Q群4:71897230(已满)  Q群5:100810128
京ICP证 0704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3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