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导致我市自然灾害频发。为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我市在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同时,加大了对群众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了群众防灾避险能力。
近年来,我市结合以培育新农民为目标的“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强了农民应急知识培训。一方面,通过以会代训,举办各类培训班,聘请专家学者讲学等各种形式,着力提高农民对预防、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认识和能力。在开展地质灾害预防知识宣传的同时,向农民发放了地质灾害预防避险明白卡10万余份。另一方面,我市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络、报刊杂志、宣传手册等工具,向广大农民群众普及应急管理知识,增强农民自救、互救的能力。
相关链接:防灾避险知识
1、被洪水围困时怎样求救?
答:在山丘区环境下,无论是孤身一人还是聚集人群突遭洪水围困于基础较牢固的高岗台地或砖混结构的住宅楼房时,只要有序固守等待救援或等待山洪消退后即可解围。如遭洪水围困于低洼处的溪岸、土坎或木结构的住房里,情况危急时,有通讯条件的,可利用通讯工具向当地政府和防汛部门寻求救援;无通讯条件的,可制造烟火或来回挥动颜色鲜艳的衣物或集体同声呼救,不断向外界发出紧急求助信号;同时要寻找体积较大的漂浮物,主动采取自救措施。
2、怎样救助被洪水围困的人群?
答:由于山洪汇集快、冲击力强、危险性大,所以必须争分夺秒救助被洪水围困的人群。任何一个社会公民,当接到被围困的人发出的求助信号时,首先应以最快的速度和方式传递求救信息,报告当地政府和附近群众,并直接投入解救行动;当地政府和基层组织接到报警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带领报险队伍赶赴现场,充分利用各种救援手段全力救出被困人群;要特别注意防备在解救和转送途中有人重新落水,确保全部人员安全脱险。
3、深夜凌晨遭遇山洪时如何迅速脱险?
答:根据深夜凌晨突发山洪、泥石流造成死伤惨重的历史教训,凡是居住在山洪易发区或冲沟、峡谷、溪岸的居民,每遇连降大暴雨时,必须随时保持高度警惕。尤其在晚上更应十分警觉,加强监测,如有异常,应立即脱离现场,就近选择安全地带落脚,设法与外部联系、求援。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救捞财物而贻误避灾时机,造成不应有的伤亡。
4、地质灾害发生前有什么前兆?
答:有四种前兆。
(1)发生滑坡的前兆:坡脚前缘出现裂缝和土体松动鼓起现象;斜坡后缘裂缝加宽加长,不断产生新裂缝,坡体后部下挫,四周岩土松动和发生小型塌滑;岩土体发出声响,裂缝冒气、冒水;坡脚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枯;动物出现惊恐不安、不入睡等异常现象;房屋倾斜、开裂,树木出现东倒西歪(醉汉林)、马刀树等。
(2)发生崩塌的前兆:陡坡前缘发生小崩小塌;坡脚出现新的破裂、有异常气味;偶尔有岩石摩擦的声音;出现热气、地下水等异常现象;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
(3)发生泥石流的前兆:动植物异常,山谷中传出轰鸣声,地有微微的颤动,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水浑了,有时能闻到一股火药的味道。
(4)发生地面塌陷的前兆:井、泉水位突然升、降,水质突然浑浊或翻砂、冒气等异常变化:地面开裂、裂缝扩展,地表鼓起或下沉;房屋有响声、开裂或倾斜;地面积水冒气泡、水泡、旋流等,地表水位下降或干枯;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5、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紧急情况时,怎样逃生?
答:面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突然发生,要保持冷静、首先判断崩塌、滑坡、泥石流威胁的范围,然后及时逃离险区。具体来说,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时,滚石、坡体或泥石流都是从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运动,所以,应选择向左右两个方向逃离危险区,而不要选择顺着滚石、坡体或泥石流运动的方向逃生。如果身处正在运动的滑坡体上,实在没有时间逃离滑体,可抱紧附近粗大的树木以求自保。
6、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怎样逃生?
答:要迅速辨明自己房间的哪个方位起火,然后再决定逃生路线,以免误入“火口”。如果发现门窗、通道、楼梯已被烟火封住,但还有可能冲出去的时候,可向头部和身上淋些水,或用湿毛巾、被单将头蒙住,用湿毛毯、棉被将身体裹好,冲出险区。
如浓烟太大,人已不能直立行走,则可贴地面或墙根爬行,穿过险区。如楼的窗外有雨水管、流水管或避雷针线,可以利用这些攀援而下;也可用结实的绳索(如一时找不到,可将被罩、床单、窗帘撕成条,拧成绳接好),一头拴在窗框或床架上,然后缓缓而下,但无论遇到哪种情况,都不要直接下跳,因为那样只有死而无生。
7、影剧院、商场等公共场所着火怎样逃生?
答:
(1)进入影剧院、商场,首先要观察太平门的位置,了解紧急救生路线。这样,万一发生危险,也可望从容脱险。
(2)烟火起,莫惊慌,应辨明方向,认准太平门、安全出口、避难间的位置,选好逃离现场的路线。
(3)沿着疏散通道往外走,千万不要拥挤、盲从,更不要来回跑。
(4)不要往舞台上跑,因为舞台可燃物多,安全疏散出口宽度小,而且还要爬梯,很危险。
(5)如果烟雾太大或突然断电,应沿着墙壁摸索前进,不要往座位下和角落里乱钻。
8、在洪涝灾害期间如何防治肠道传染病?
答:一是水灾之后要清除垃圾、污物,消毒环境,管理好粪便、垃圾,消灭苍蝇,减少污染。二是要保护水源,特别是生活饮水,免受污染。三是洪水之后不要去游泳,减少感染机会。四是注意个人卫生:进食之前应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清洁的食品、不吃半生不熟的食品。
9、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应该怎么办?
答:一般的食物中毒,多数是由细菌感染,少数由含有毒物质(有机磷、砷剂、升汞)的食物,以及食物本身的自然毒素(如毒蕈、毒鱼)等引起。发病一般在就餐后数小时,呕吐、腹泻次数频繁。如在家中发病,就视呕吐、腹泻、腹痛的程度适当处理。首先要强调一点:呕吐与腹泻是肌体防御功能起作用的一种表现,它可排除一定数量的致病菌释放的肠毒素,故不应立即用止泻药如易蒙停等。特别对有高热、毒血症及黏液脓血便的病人应避免使用,以免加重中毒症状。由于呕吐、腹泻造成体液的大量损失,会引起多种并发症状,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这时,应大量饮用清水,可以促进致病菌及其产生的肠毒素的排除,减轻中毒症状。腹痛程度严重的病人可适量给予解紊剂,如颠茄合剂或颠茄片。如按上述处理无缓解迹象,甚至出现失水明显,四肢寒冷,腹痛腹泻加重,极度衰竭,面色苍白,大汗,意识模糊,说胡话或抽搐,以致休克,应立即到医院救治,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10、如何减少农药残留,吃放心蔬菜?
答:近年来,蔬菜的安全性问题特别是农药残留问题日渐突出,每年都有多起食用农残超标蔬菜而引起中毒的事件,甚至造成人员死亡。因此,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采取措施减少农药残留量:
(1)浸泡水洗法:蔬菜上沾染的农药主要为有机磷类杀虫剂,一般先用水冲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30分钟,如此反复清洗浸泡2至3次,基本上可清除绝大部分残留农药。
(2)碱水浸泡法:方法是先将表面污物冲洗干净,浸泡到碱水中(一般500毫升水中加碱面5到10克)5 到1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重复3至5遍。(3)储存法:蔬菜上的残留农药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缓慢地分解。冬瓜、南瓜等不易腐烂的蔬菜可以先存放1周再食用。
(4)热水法:有些蔬菜瓜果可通过热水去除部分残留农药。常用于芹菜、菠菜、青椒、菜花、豆角等,先用清水将表面污物洗净,放入沸水中2到5分钟捞出,然后用清水洗一二遍。
11、如何有效预防毒蘑菇中毒?
答:有毒蘑菇的外形与食用菌往往相似,极易混淆。毒蘑菇中毒症状较复杂,一般误食毒蘑菇会有下列4种类型的表现:一是胃肠炎型。这种中毒表现较为普遍,约占80%。具体反应是,进食毒蘑菇后10分钟至2小时内出现无力、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等症状,一般不发热,严重者会导致脱水,引起周围循环衰竭。二是神经精神型。它除了胃肠炎型表现外,还有精神兴奋、错乱和抑制等症状。第三种是溶血型。进食毒蘑菇6至12小时后,除有胃肠炎型表现外,还有贫血、肝肿大等症状。第四种是脏器损伤型。在进食毒蘑菇10至30小时后,先有胃肠炎型表现,然后出现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情况,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
毒蘑菇与食用菌之间难以鉴别,而一旦误食毒蘑菇将导致生命危险。为了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请不要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如一旦发生以上四种症状,必须立即到医院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