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 先知先行 会员中心 业界专访 法律法规 行业培训 电子期刊
地理空间项目网  
  首页 项目预告 招标公告 中标结果 行情监测 行业报告 行业动态 电子标书 优秀服务商 供求信息 测绘英才


 
行业分类
GP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报告 》本网视点

《中国历史地图集》
内容
    编绘《中自历史地图集》,缘于喜爱历史的毛主席。1954年秋,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历史学家吴晗碰到一起。交谈中,毛主席提到读历史的时候应有一部历史地图集放在手边,以便随时查看历史地名的方位。当时市面上有好几种历史地图集,但都满足不了毛主席阅读历史典籍的要求。吴晗想起清末杨守敬编绘的《历代舆地图》,它内容相当详细,凡见于正史《地理志》的州县一般都可在图上查到,还用朱墨套印,古今对照,正符合毛主席的需要。因此,吴晗建议以现时的地图为底图,采用现代制图、印刷、装帧技术,重编改绘《历代舆地图》。这个建议获得毛主席的肯定。
    当年11月,在北京成立了由吴晗、范文澜领衔,尹达、侯外庐、翦伯赞等著名史学家组成的重编改绘杨守敬《历代舆地图》委员会,由复旦大学谭其骧来京主持地图编绘工作,绘图和制印工作由地图出版社负责。至此,历史地图集编绘工作正式启动。编绘过程远没有最初预想的那样顺利,要花费大量时间考证,进展很慢。编辑人员还发现,“杨图”所用的底图精度差,内容有许多遗漏和谬误,不符合现代制图的要求。1958年底,地图出版社召开了一次工作会议,决定彻底抛弃“杨图”的旧体系,并通过了新的设计方案,以最新的测绘资料为底图,这对保证整部图集的精确性起了决定性作用。1963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又作出两项重要决定:一是突破“杨图”中的版图范围,以1840年前的中国为版图范围,在此范围内的历代边疆地区的部族及其建立的政权辖区都要表示出来。二是对每一个历史时期,不再像“杨图”那样将不同年代混杂在—幅图里,改为一个年代—幅(或几幅)图。这次会议意味着改绘“杨图”的方案被彻底否定,新编历史地图集工作正式开始。
    到1966年5月底,图集绝大部分图幅的初稿已定或备齐了资料,预计到1967年底即可全部编制完成。可惜,编制工作被“文革”搅乱了。1969年,周总理指示恢复编制工作,同年11月重建工作班子,捡起已经放下4年的图集编制工作。1970年底,部分样图送交由国务院、外交部有关专家组成的专门小组审查。当时计划在毛主席诞辰纪念日1971年12月26日全部出齐,并将图集名称定为《中国历史地图》。
    经过多方努力,国集编绘工作于1972年底基本结束。1974年底,图集第八册(清朝时期)以中华地图学社的名义出版,在内部发行,供领导同志和专业部门使用。其余7册于1979年底全部出齐。
    第八册出版后,并没有呈送毛主席、周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本打算出齐后再送。但到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图集还没有出齐,毛主席没有看到这套他自己要求编绘的历史地图集。如今,在他中南海故居书房中摆放的,仍是—本由顾颉刚、章巽编绘的历史地图集。
    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地理学科最大的一个项目,有100余人参加编绘工作。从1954年成立“杨图”委员会到1974年出版内部本,花了20年时间。1981年开始修订,以后陆续公开出版,到1989年出齐,又花了近10年时间。总之,这部图集从开始设计到全部出齐,前后达35年之久。
    《中国历史地图集》共8册,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清末,包括20个图组、304幅地图和约7万个地名,全部采用古今对照。图集内容包括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的重大遗址,各民族政权的疆域或活动范围,一些部落的分布,秦以前可考地名,秦以后全部可考县以上政区和县以上重要地名,还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这部图集以其规模宏大、制印精美、考证严谨而闻名于世,被公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建设上有开拓性建树的一部著作”。它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基础,也是研究和学习中国历史地理的必备工具书。这部图集1994年获得国家图书最高奖——第一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字数400字以内)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以上网友评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地理空间项目网观点
·地理空间项目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机构链接: 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遥感中心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网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