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11月1日电国防科工委1日下午在北京举行绕月探测工程首次飞行任务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航天局发言人裴照宇说,嫦娥一号卫星预计将在5日11时25分进入月球捕获轨道。目前,卫星各系统状态正常,飞行轨道正常。
【权威发布】
嫦娥轨道“复杂”缘于诸多限制条件
长达7天的绕地飞行、调相轨道4次变轨……面对嫦娥飞行轨道“为何如此复杂”的疑问,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孙泽洲表示,轨道设计方案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完成的,复杂的轨道设计缘于一系列限制条件,且这一轨道设计方案具有降低工程风险、减少卫星燃料消耗两大优点。
孙泽洲说,目前嫦娥一号所采用的奔月轨道需要卫星在环月之前进行9到10次的变轨,整个奔月过程看起来比较复杂。嫦娥一号卫星的轨道设计是在我国现有运载技术和卫星条件基础上进行的,需要综合考虑发射条件、运载能力,以及卫星推进系统的能力、卫星所携带的燃料量,包括科学探测要求等一系列限制条件。
首次近月制动推迟数小时“也无妨”
当嫦娥一号顺利度过地月转移变轨之后,11月5日能否成功实施首次近月制动,降低飞行速度,以使卫星能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决定嫦娥一号飞行任务成功与否的最大关键。对此,孙泽洲表示,已精心制定很多预案,保证这一关键环节的成功。“如果用时间衡量的话,即使向后推迟几个小时,我们也有办法使它成为一个环月的卫星。”孙泽洲说。
孙泽洲表示,截至目前,嫦娥一号卫星工作状态一切正常,地面飞行控制非常准确。同时,星上设备工作状态,包括每一个遥控参数都非常正确。“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问题,也没有什么遗憾。”
探月工程不含任何军事因素
国家航天局发言人裴照宇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不包含任何军事因素。
裴照宇说,中国一贯坚持“和平利用太空”的原则,中国所开展的航天活动包括月球以及深空探测的活动,目的都是为了共同地探索宇宙、造福人类。中国所确定的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不包含任何与军事相关的因素。
裴照宇表示,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也是一个开放的工程,工程的目标、总体方案和技术途径、主要研制单位以及研制过程的重大进展、工程的重要信息都为世人所知。
绕月工程8名专家来自港澳
裴照宇透露,为使嫦娥一号科学探测成果获得“最大化利用”,我国已成立由122名专家组成的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其中,来自香港和澳门地区的专家有8名。
据悉,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地区的专家,涉及航天、地质、测绘等多个领域,目标在于“最大化地利用”嫦娥一号获得的数据。
【嫦娥动态】
嫦娥奔月首次中途轨道修正取消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1日表示,10月31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进行第四次变轨,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测量数据表明,这次轨控误差小于万分之四,远远优于轨道设计的误差要求,因此,根据变轨控制设计方案,原定于1日进行的轨道中途修正计划已无实施的必要。
嫦娥测控首次实现国际联网
北京时间11月1日12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首次应用国际标准实现与欧空局所属空间操作中心联网,开始启用国际测站测控嫦娥一号卫星。
北京飞控中心总工程师王也隽介绍说,1日12时至15时,北京飞控中心与欧空局所属的空间操作中心、新诺舍站、马斯帕拉马斯站及库鲁站实现联网。新诺舍站、马斯帕拉马斯站开始对嫦娥一号卫星进行了试验性跟踪。通过新诺舍站,北京飞控中心接收了嫦娥一号卫星的遥测数据;通过马斯帕拉马斯站,北京飞控中心进行了遥测遥控、测距和测速的试验,一切正常。
嫦娥实施首次轨道中途修正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将于2日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首次轨道中途修正。按照测控方案设计要求,青岛和喀什测控站专为探月工程新建的18米口径接收天线2日将投入使用,担负起嫦娥一号卫星的奔月测控任务。
据介绍,根据轨道测量情况,北京飞控中心将向嫦娥一号卫星发送遥控指令,启动星上两个推力为10牛顿的小发动机点火,对卫星飞行轨道进行小幅调整,以确保卫星运行在预先设计的轨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