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2007年,仿佛白驹过隙。
时光可以消逝,事物可以过时。但对我们来说,2007年来发生在国土资源科技领域内的许多事情,也许永远都不会被遗忘。因为,在这短暂的一年当中,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惊喜,更让人们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希望。
年终岁尾,洗掉一年的征尘,从容而仔细地回顾这一年来国土资源科技领域林林总总的事件,从中,我们或许能够获得更多的自信,对未来寄予更大的期望: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我国南海首次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国家研发计划采集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运用新理论,地质工作者在河北发现南堡油田,其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达4.45亿吨,相当于近几年来全国新增探明石油储量的一半;“嫦娥”成功奔月,几代地学家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河南白垩纪恐龙化石群的发现震惊中外古生物学界;以“3S”等现代化科技手段为支撑的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启动,标志着土地管理已在快步实现数字化;在新技术的支撑下,“金土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激动之余,我们静下心来思考,这些具有突破意义的科技成果,离不开国土资源科技人员的创新。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的执行力,增强了土地、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传统的国土资源管理方式,引领国土资源事业脚步坚实地向前迈进。
这就是2007年国土资源科技工作者送给我们的礼物
科技战略实施一年来,科技创新解决一系列国土资源重大问题
记者仍然清晰地记得,2006年4月5日,在北京京西宾馆,国土资源部召开了建部以来的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国土资源部提出要把科学技术置于国土资源工作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于自主创新来解决国土资源重大问题。
仅仅过去了一年多,在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大会的鼓舞下,国土资源科技工作者立足于自主创新,在地学研究、地质勘探以及土地科技应用等多个方面,结出了累累硕果。
在地学领域,依靠科技创新,地质学家找到了南堡油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能源保障能力。这个40年来油气勘探领域取得的最大突破,曾让温家宝总理彻夜难眠;依靠自主创新,地学家找到了奥陶系的最后一枚金钉子——宜昌黄花场剖面,结束了全球奥陶系地质学研究没有共同语言的历史;依靠自主创新,地学家发现了一批地球深部新矿物,证明西藏地幔矿物群中赋存大量新矿物、新物质;依靠自主创新,中国地学正大踏步走向世界,中国地学家主动参与国际地学事务,正以积极的姿态走在世界地学前沿,国际数学地质大会等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地学会议纷纷选择在中国召开,中国地学在世界的影响不断增强。
在土地科学研究及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中,自主创新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依靠我们自己的科研力量,一系列基于“3S”(GPS、RS、GIS)技术的硬件和软件产品相继问世,为国土资源调查、管理、服务效率的提升创造了基本条件;土地调查与评价、地价动态监测、土地污染治理等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为土地更为有效地参与宏观调控,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打下了基础;各地“金土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土地管理科学化、服务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
2007年是自主创新开花结果的一年,更是为未来的收获而辛勤播种的一年。
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改变着国土资源管理模式
2007年,一系列自主研发的技术应用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来,与稳步推进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遥相呼应,在大大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国土资源管理的传统模式。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金土工程”一期建设已实现阶段目标,即将进入总集成阶段。福建省率先实现建设用地网上审批、省级采矿权网上报批、建设用地供地电子备案与在线监控等,大大提高了国土资源监管水平和工作效率。
虽然“3S”技术早已应用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来,但是2007年,在这个曾经充满国外技术的领域内,越来越多地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在7月1日开始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业处理软件和外业调查新装备被研制出来并迅速加以应用,使国土资源调查和信息系统不再只依赖于国外技术,高科技手段成为快速、准确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重要技术支撑;3月,国家土地督察北京局投入使用了车载土地巡查系统,这是“3S”技术在土地督察领域内的首次应用,为土地督察和执法部门健全国土资源巡查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10月,国土资源部正式成为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B星的主用户,为实现建立若干以国产卫星为主要数据源的遥感业务应用系统的目标迈出了第一步。
对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来说,大量新技术的应用,犹如雪中送炭。当前,新形势下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正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带来的资源需求扩张与有限的土地和矿产资源之间的矛盾有增无减;资源利益诉求强烈而复杂,违法用地和矿产资源乱采滥挖现象屡禁不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开发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效率等等,无不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投入更多的“成本”。
重任在肩。化解这些难题,国土资源部门已经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来改变以往落后的管理模式,以科技创新提高管理效能,才能不辱使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保障。
2007年,国土资源科技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已初见成效,使一年来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大有起色,同时也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嫦娥”奔月、南堡油田的发现,科技创新奠就未来发展的基础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给国人最大震撼和期许的是“嫦娥一号”飞天成功。而对于中国的地学家们来说,“嫦娥”奔月则承载着他们的梦想。
正如国土资源部探月科学专家组组长赵文津所说,地学研究向宇宙空间延伸是必然趋势,“嫦娥一号”把我国地学带向了太空。
在“嫦娥一号”的四大科学探测任务中,很多都与地学相关,例如获取月球三维影像图、探测月球上有用元素的分布、评估月球上土壤的厚度和氦—3的资源量等。这些科学探测目标能否实现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嫦娥一号”携带的用来完成这些科学探测任务的8类探测仪器共24件设备,却全部是由我国科研人员自主设计和研制,目前这些设备全部运转正常。难怪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总工程师、国土资源部探月科学专家小组成员熊盛青对这次探月信心十足:“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技术具备探月科研的实力,可以为探月科研提供研究力量和技术支撑。”
在探月的征途上,没有人会给我们实质性的援助,一切都只能靠我们自己。而在涉及国土资源的一些关键领域,同样如此。因此,国土资源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常说创新,但它却绝非空谈,它需要人们的勇气、自信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一旦拥有了这些品质,它就会给人们无穷的力量。不然,“嫦娥一号”探月就难以成功,南堡油田也就无法被人们发现。
南堡油田的发现,是这一年来发生在国土资源科技领域内的一件大事。对于它所带来的影响,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总经理周海民的评价是:“翻天覆地”。然而谁会想到,这个位于渤海湾规模巨大的油田,竟然出自一个有30年勘探历史、几乎被人们断定无油的老探区。正是科研人员冒着风险、顶住压力,大胆采用了地球物理等各种新技术进行技术更新,才使这个大型油田终归见于天日。同样,攻克采集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这一世界性难题,科研人员靠的是连续9年的艰苦探索,在取得了一系列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和生物等有利证据之后,才最终取得了这新能源勘探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我们不知道,未来还有多少个“嫦娥一号”要去完成探测太空的任务,我们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个沉睡的南堡油田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但是,2007年,我们看到了国土资源科技工作者们自主创新的勇气、自信和意志,有了这些,国土资源科技事业就有了大踏步前进的动力和希望。
创新与应用相结合,为自主创新创造了条件
2007年,我们欣喜于国土资源科技领域由于自主创新而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我们更加欣喜地看到,为了解决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能源企业开始主动与地质科学基础研究部门结合,共同探索科技自主创新的新路子。人才培养工作更是欣欣向荣,“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和“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顺利推进。这种现象意义重大,因为自主创新绝非空谈,它更需要体制、人才的保证和不同部门之间的信任、沟通与协作。
为了解决我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难题,5月11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签署协议,联合开展了《塔里木盆地及周缘的动态演化与油气资源前景》研究。这个项目由中石化投资将近一亿元,针对制约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所涉及的重大关键基础地质问题开展研究。
56万平方公里的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基地之一。但是由于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勘探难度巨大,被地质学家公认为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在这一地区实现油气勘探突破,单独一家企业或是科研部门都难以胜任。中石化和中国地科院的合作,让人们看到了攻克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堡垒的希望。
中石化和中国地科院的这次合作,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塔里木盆地的地质勘探工作本身。两家的合作,让我们看到了地质科学家与企业主动结合的愿望,更让我们看到了基础研究与勘查实际和生产应用要结合在一起的冲动。这种愿望和冲动,不仅把基础研究部门和企业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更把这些优势与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需求融合在一起,实现产学研结合,为实现自主创新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舞台。
在人才培养方面,2007年,国土资源部启动实施的“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和“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在培养领军型科技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基层青年科技骨干方面,全方位推进国土资源系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批青年科技人才走上了重要岗位,为国土资源事业发展领航先行。
2007年国土资源科技领域取得的这些重要成果,给了人们发出一个强烈信号:国土资源领域自主创新的环境越来越好,曾经困扰国土资源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正在被慢慢攻克。我们有理由相信:跨过2007年,国土资源科技的自主创新一定会给人们带来更大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