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 先知先行 会员中心 业界专访 法律法规 行业培训 电子期刊
地理空间项目网  
  首页 项目预告 招标公告 中标结果 行情监测 行业报告 行业动态 电子标书 优秀服务商 供求信息 测绘英才


 
行业分类
GP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报告 》行业分析

城市地陷为何绕不开
内容
  一位科学家发现地下突然出现一个大洞,整个城市面临塌陷的危险,而盛大的狂欢节又迫在眉睫。他费尽心力,最终解除了这场危机。

  这是美国著名灾难大片《地陷危机》里的故事。但如今,类似片断却在我国不少城市屡屡上演,酿成悲剧,造成巨大的社会恐慌。

  地陷,是地面沉降的一种,指地面由于地下物质移动而发生的渐进下陷或急剧下沉。近年来,这一特殊地质现象频现广州、上海、深圳、杭州、武汉、天津等全国数十个城市,引发全民性的关注与热议。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最新数据,我国已有5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沉降面积扩展到9.4万平方千米,发生岩溶塌陷1400多起。

  应当引起警惕的是,地陷并非仅属天灾,而是与现代人类活动大有关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日趋膨胀、建设渐臻高峰,发生地陷的可能性越大。过度抽取地下水、铺设地下管道、修建地铁、建设高楼……现代化工程一旦缺乏规划与防护,极可能引起更多的地陷发生。

  如何避免城市建设引发的地陷?如何让地质灾害不再演变成连锁性危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地陷,在人们脚下敲响警钟。

  广州人脚下不可承受之痛

  这是一种奇怪的声音,“咔咔、咔咔,像是骨头轻轻折断,低沉中带点尖细的嘶嘶声”,忆起1月4日中午楼房倾斜的那一刻,广州市海珠区瑞宝街二社六巷2号楼的王女士仍面带惊恐。

  当时,她吓得赶快跑出来。回头一看,10分钟内,自己所在的6层楼房已明显倾斜:楼体向西与地面形成一个10度的倾角;楼房顶部,探出1米开外,与旁边1号楼几乎碰头。两栋本就十分靠近的楼房,如今仅剩一条缝隙,情状凶险骇人。

  当天,广州地铁公司安置100多名逃出楼房的居民,并张贴告示:地铁施工造成房屋倾斜,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请见谅。

  10年前,广州地陷还算一个大新闻,但如今人们对此已司空见惯。

  荔湾区荔湾桥中路附近曾出现6天塌3次的记录。去年1月22日,西海南路210号,一排石棉瓦平房突然坍塌,地上同时出现1个约1平方米、深3米的大窟窿。24日,该处再次地陷,一座路边的变压器台架陷入地下近2米深。27日,又是西海南路,两间民房轰然倒塌。荔湾区是广州老城区,其地形堪称广州代表。桥中街道办王副主任告诉记者,受3次塌方影响,被疏散的居民有数百人,但地陷原因并不明朗。

  “如果地陷没有造成太大人员伤亡,记者也会失去追究的兴趣。像杭州地铁事故那样,一下子死20多个人,才是大新闻。”仅今年初,广州的突发新闻记者们便采访多起地陷事故,如今已毫不讳言职业带来的疲态与冷酷。

  在广州,地质灾害近年不断攀升,市国土部门及专门调查机构有着权威的统计。2005年,广州市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9宗,共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2969万元。2006年,广州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71处,威胁到1262户约7149人的安全,其中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50处。

  而到了2007年,广州已发现并记录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572处,威胁到3641户约18224人的安全,其中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有90处。而地质灾害隐患点中,不少存在着地陷的可能。

  接二连三的地陷之后,流言出现。民间恐慌也以地陷点为中心,迅速向四周扩散、蔓延,并一步步积累、加剧。

  “住在哪里都觉得不安稳,连走路都怕。晚上不敢熟睡,一有动静马上拎起枕边的旅行袋往外跑。”亲历过地陷的李先生对记者说起自己的神经质举止。

  在网上,有人撰文细述地陷时的恐怖,“洞像嘴巴一样慢慢张开,越张越大”,“听得到吱吱的响声,地下冒出一股白烟”。也有人用镜头记录地陷场景,“开始,地面颤动”,“接着出现一指宽的裂缝,迅速扩大到能伸进拳头,裂缝呈弧线形伸展,1米,2米,10多米……地面下陷”。

  “广州论坛”网站内,则有热心网友贴出酷帖:《大家出街小心D啊!广州近年八大地陷,市民生活心慌慌》,图文并茂,惊心动魄。

  不断加剧的民间恐慌,还酝酿着一系列的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人与人的信任危机、社会治安危机,进而有可能扩展成广州,乃至广东的发展危机。围绕着被市政工程破坏的住房问题,有市民开始投诉、打官司、上访。

  现代化进程掩“雷区”

  从全国范围来看,广州地陷仅为冰山一角,更多的地陷新闻其实已现诸其他城市。上网以百度搜索“地陷”一词,相关网页竟达493000篇之多。

  1999年底至2000年4月,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工业城市武汉,发生一连串的地陷危机,已有一所小学、一所司法学校、一个村庄,先后遭遇相同灾难:地面裂缝,房屋倒塌、下陷,有的甚至沉入地下。

  2003年7月1日,上海,黄浦江畔。为建一条跨江地铁,地陷发生,地铁线上方的一栋6层商业建筑物倒塌,附近一座水坝塌陷。所幸出动上千军人救险,才未酿成大事故。

  2005年5月12日,连续数日的雨水,让投入使用不足半年的深圳地铁遭受一次空前“洗礼”,大剧院地铁站出口出现7米宽、百米长的塌陷带,沿线还出现大面积裂缝,人行道塌陷。地铁公司表示,地面下陷固然与雨水有关,但“管道施工单位回填的泥土不够密实,才导致下雨后人行道出现沉降”。

  2008年11月15日下午3点20分,杭州市地铁1号线湘湖站工段施工工地突发地塌,一个长达100米、宽约50米的深坑被瞬间撕开,现场路基下陷6米。地下自来水管、排污管的污水淤泥倾泻而下,一下子淹没22人。坊间普遍称此事为“中国地铁修建史上的最大事故”,媒体报道如潮。

  2008年12月2日,佛山南海。黄岐二中的南楼向西倾斜,严重挤压西楼,地面下陷。

  ……

  国土资源部专门从事地质灾害管理的负责人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10年间,地质灾害死亡人数每年三四百人;进入九十年代后,地质灾害死亡人数猛增到每年上千人。城市建设加快,地质灾害同时变得突出,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注重勘察防范,不知不觉地踩上“雷区”。

  城市建设遇上地质结构的天然困境

  特殊地质,总易带来频繁的地质灾害。

  长期关注广州地质的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会平教授曾忧虑地表示,地陷多发,极可能是因为“广州地质结构的天然困境”。对于广州地质缺陷,他心中有个大致图谱:“一是断裂带多。断裂带最大问题是岩体破碎,如果有隧道施工,容易造成涌水、突水等工程事故;二是花岗岩、混合花岗岩残积层多,遇水浸泡时,土层会崩解,造成涌水等事故;三是西北部存在大量石灰岩和溶洞。”

  天灾难测,但如果人祸又与天灾纠结一起,问题就会变得异常严峻。

  同为地质专家的刘江龙指出,广州具备4个合适的孕灾环境:多雨的气候背景,活动的断裂构造、广布的淤泥质地层,以及剧烈的人类活动。其中,人类活动是孕灾环境中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刘江龙甚至直指,广州当前最剧烈的地下人类活动,莫过于狂飙突进的地铁施工。而事实上,来自地铁方面的统计结果也表明,2008年广州发生的地陷,超过一半都与地铁施工开挖有关,目前具有地面塌陷、沉降隐患的地铁施工沿线就有6处之多。

  近年来,深圳、杭州、上海发生的大型地陷事件,也证实多与地铁建设有关。

  除了地铁,还有地下管网留下的麻烦。一个大中型城市,地下管线往往会超过数千、上万公里,宛若地下迷宫。有的管道年久失修,在维修管网的同时,也给地陷提供了可能。

  很显然,过度抽取地下水,也是城市迅速膨胀与工业化的结果。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宗祜说,最近20年来,全国地下水开采量平均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地下水占总供水量的比例不断攀高。

  不过,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各地开展如火如荼的高楼建设,地陷危机再次提出。

  华东师范大学地质学教授许世远认为:“高楼密度大地区,土地下陷问题较严重。”他提到,尽管一幢高楼只会造成邻近地区轻微下陷,但大密度的高层建筑可能压迫底层土下面的含沙层,使大片区域的地面下陷,“这个问题非常棘手,我们还没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而即便如此,高楼建设却从未在国内停止过,争夺制高点之战甚至在各大城市间呈白热化之势,“中原第一高”、“西南第一高”、“华北第一高”等名词频现于媒体报道之中。

  绕开陷阱之路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规模不断增大,人口流量不断增加,现代化进程不可逆转。可以肯定的是,改变地质结构的人类活动,仍将继续。

  而纵观全球,抽取地下水、铺设地下管道、修建地铁之举均被视作发展必须。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座城市开通300多条地铁线路,总长度超过6000公里。

  无庸讳言,地铁等交通设施的修建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问题在于,人类活动与地质结构,如何达成一个合适的度,实现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地陷造成的直接损失何其之大。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因地面沉降所造成的地面损失已经达到3150亿元。而地陷造成的间接损失,更不可估量。

  在科技水平日益精进的当代,不少技术难题其实早已克服,可怕的倒是技术之外的人为因素。

  去年11月15日杭州地铁事故发生后,即有专家提出:地质问题是个伪问题,现代工程技术已经完全能够解决在流沙土质条件下的施工。而事实上,在尽快缩短工期的要求下,施工必须遵循的原则几乎全部遭到破坏,包括承建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内的多方合力驾驶的“危险快车”,终于导致惨剧发生。

  已退休的浙江大学规划系教授周复多认为,事件的发生,“直接原因,是施工技术问题;背后深层次原因,亦有错误政绩观指导下过于求快的因素。”在他看来,工期减短,同时符合多方利益,比如施工方少花人力,出资方减少成本。但是,危险却在增加。

  杭州地铁事故的阴霾刚散,广州地铁施工亦当引以为鉴。不可忽视的既有事实是,广州因地铁施工已接连出现小型地陷事故。

  2010年,承载着广州人光荣与梦想的广州亚运会即将召开。为兑现广州申亚时“轨道交通线网覆盖80%比赛场馆”的庄严承诺,近几年,广州市开足马力推进地铁建设。

  目前,在建线路8条,在建线长度156公里,在建车站110座,有217个工点同时施工。今年1月8日,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宣传部长钟学军透露,亚运召开前,将会开通包括8号线、机场线、广佛线、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在内的9条地铁线网,共计230公里,“届时,日均运客预计在现在200万的基础上新增100万。”

  而在佛山,“坐地铁去广州看亚运”正成为一句流行语。来自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建设事业部土建部的消息是,“最多时有6台盾构机同时作业”,广佛地铁修建正处于高潮。

  广州地铁高层人士表示,地铁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问题,部分甚至演变成险情,但“地铁工程建设安全是总体可控的”。而要达到这一目标,科学决策自是必然。

  展望全国,不只广州,全国将有20多个城市修建地铁及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所遇情况也大体类似。

  历经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城市,在经济基础和城市荣誉的双重作用下,正用地铁、摩天大楼这些形式证明自己迈开了国际化大步。

  然而,这种一味飙高、求快的表达方式,是不是一个科学、和谐的现代化进程?

  有社会学家指出:其实,所有的城市建设都应以民生殷实为第一目标。地铁可以不豪华,但一定要安全、便捷;河涌可以不游泳,但一定要真正截污;高楼可以不巍峨,但一定要适宜工作、居住。

  绕不开地陷的城市建设,反而会成为现代化的真正陷阱。

  ■他山之石

  国外的一些先进做法值得借鉴,既有技术方面,也有制度方面。在日本,从地铁建设的第一步就把安全放到重要的位置来看待,并把安全意识贯彻到整个建设过程当中。正因为地下水事故在修建地铁隧道时频发,日本政府规定一般地下水管道要铺装在地下深达40米处的地方,而大部分地铁建在地下20多米处。

  日本还用法律来规定地铁建设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问题,其《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定,所有独立进行生产活动的企事业单位都必须建立劳动安全体制,任命或指定劳动安全卫生负责人,监督和指导企业的安全工作,地铁建设也不例外。

 

 
相关资讯:
防灾赢在演练--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建设与展望
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验及问题探讨
商南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三峡坡地地质灾害活动变化趋势及防治策略
宜宾:地质灾害凸显环境之痛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字数400字以内)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以上网友评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地理空间项目网观点
·地理空间项目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声明:地理空间项目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机构链接: 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遥感中心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网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