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水利科技紧密围绕水利建设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转化,在防汛抗旱减灾、大江大河综合治理、水资源开发和保护、农村水利、水利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得到广泛应用,水利科技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了治水的重大突破,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在防汛抗旱减灾方面,洪水管理战略以及中国水旱灾害研究等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预测预报预警技术、信息采集技术、指挥调度技术、防洪抢险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得到广泛采用,显著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在大江大河综合治理方面,针对不同江河的突出问题,加强科学实验,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黄河调水调沙、小北干流放淤等重大科学试验和研究,加快了黄河水沙失衡问题的解决步伐;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建设广泛采用了堤防防渗加固、隐患探测的新技术,实现了工程建设质的飞跃;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的研究与推广使得受损水体的修复出现新途径。在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方面,“天然~人工”二元水循环模式、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方法、水功能区划与水资源保护理论、分区域生态用水标准、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研究等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水权水市场理论的确立和实践,新型节水技术及设备的开发和推广,推动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农村水利方面,通过改造传统灌溉技术和设备,优化灌区水资源配置,推广应用农村水电新技术、新产品,引进推广找水、劣质水处理等饮水安全成套技术和设备,加快了农村水利的现代化进程。在水土保持方面,开展了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建设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3S”等新技术广泛应用,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水平整体提升。加快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步伐,评审认定了49个部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三峡、小浪底等一大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表明我国已具备建设世界一流水利工程的能力和水平。采用全断面岩石掘进机、大型渠道混凝土摊铺机、超大型预冷强制式混凝土拌合楼等先进技术和装备,极大地提升了水利工程施工的现代化水平。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水文气象基础数据的自动化全天候实时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水文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水利信息公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实现了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水利电子政务工程、水资源调度与管理系统等一大批应用范围广、发挥作用大、具有代表性的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相继投入运行,极大地丰富了水利业务工作的技术手段,有力地提升了水利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60年来,我国水利科技事业走出了一条从起步到创新的发展道路,水利科技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部分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些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特别是2001年科技体制改革以来。作为第一批启动的社会公益类改革试点部门,经过科学整合、深化改革、加强建设,水利科研机构布局得到优化,机制更加灵活,科研能力明显增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对行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日益增强。同时,水利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得到加强,我国已建有涉及水利的的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部建立了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0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地建设了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科研试验基地。此外,我国已建成灌溉试验站123个,水文实验站46个,水土保持试验站130多个。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和平台建设,大大增强了解决水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据统计,“十五”以来,水利系统共完成国家和部级科技项目600余项,其中33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6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60余项。引进了500余项适合我国水利行业特点的先进实用技术,500余项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得到推广转化,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改革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改革也是推动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站在新的起点上的中国水利事业,在推进改革创新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许多新任务,未来的水利发展将更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将更加开放协调、惠及全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