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 先知先行 会员中心 业界专访 法律法规 行业培训 电子期刊
地理空间项目网  
  首页 项目预告 招标公告 中标结果 行情监测 行业报告 行业动态 电子标书 优秀服务商 供求信息 测绘英才


 
行业分类
GP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报告 》行业分析

我国高等GIS教育:进展、特点与探讨
| 2007-03-14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内容
作者:中国GIS协会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 边馥苓
    从上世纪60年代初的GIS萌芽,到网格GIS概念提出的今天,短短的四十年内,GIS从研究室走向生了产一线,从空间数据管理发展为空间信息服务,从技术升华为科学。它作为“数字地球”的基础,“3S”的核心,已几乎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并最终影响我们的思维——直接导致空间数字思维方式的产生。据初步估算,目前全球与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的产业值超过100亿美元,我国达1000万美元(朱晓华等,2001, 王平等,2003)。随着GIS科技与产业发展,GIS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GIS观念已深入人心。
一、我国高等GIS教育进展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他们的起步比较早,无论是在GIS的理论、技术、科研、教育、科普、机构组织与相关政策等方面,都比较成熟,各自形成了一套完整科而学的体系和机制。他们的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我国的GIS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启蒙研究,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进入推广和应用时期。随着GIS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我国的GIS高等教育80年代末开始起步,并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里程碑”意义的事件:1988年第一个专门培养GIS人才的本科专业在武汉招生;1989年,大陆第一本《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黄杏元教授编著)教材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年,第一个硕士GIS专业在武汉开始招生;1994年,中国“GIS协会”成立,同时成立“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1997年,我国正式在地理学和测绘学两个一级学科下分别设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并开始博士和硕士的申报和招生;1998年,教育部对高校本科专业进行调整,由原来的504个调整为249个,但仍在原地理类专业中增设了地理信息系统理学本科专业;世纪之交,我国抓住了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难得机遇,并形成了具有培养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以及留学生的完整教育体系。自此,中国的GIS教育迎来了大发展时期:2000年,全国有37所院校设立了专门培养GIS人才的专业,2002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到2003年,普及到了100余所院校,每年有几千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已培养了一大批各个层次的GIS人才,为我国的高科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应该说,今天我国的GIS科技实力在国际高科技前沿占有一席之地,与我国的GIS先驱们敏锐的科学洞察力、不遗余力地倡导、身体力行地推进从而不失时机地抓住发展的机遇不无关系。
二、我国高等GIS教育的特点
    从以上简短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我国GIS教育主力的高等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  GIS技术的发展推动了GIS教育的进展
    GIS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发展,与它和当今的高新技术的密切关系分不开。这些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空间技术等等。建立GIS实用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种、各层次的GIS的人才分工协作,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成功。因此,GIS的科技发展与产业化迫切需要大批的GIS人才,这就需要教育系统必须跟上GIS技术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大量的各层次的人才。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测绘行业完成了从模拟到数字化的转变,国家测绘总局启动了意在建立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大专项”工程,成立了相应的职能部门,建设了 “七大数字化生产基地”,相继建成了一系列的国家级数据库系统,大大促进了“数字中国”的建设,带动了强劲的人才需求。GIS教育的技术推动性的特点是很鲜明的,也是很自然的。当然,GIS科技与产业发展与GIS的人才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  多元化、层次化、规模化
    我国的高等GIS教育已形成了多元化、层次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培养单位涉及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师范大学的地理系以及相关科研院所。依托的专业背景有地理学、测绘学、计算机科学或由相关的科研项目驱动。培养的人才类型包括理学、工学或理工交叉,人才层次包括本科一直到博士后,还有高校或公司的各级技术培训。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但GIS的人才缺口还相当大。
★  教育及人才水平良莠不齐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国的GIS教育可谓是“八仙过海,各尽其能”。但由于各培养单位的教学水平、力量和能力不同,培养出的人才水平也参差不齐,很多单位培养的GIS人才不尽人意。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就我所招的研究生而言,从外面招进来的硕博研究生,很少有动手能力很强的,而一直由我们自己培养的学生,硕博毕业时,一般都能达到很高的GIS开发水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GIS学科的强技术性特点。
三、中国GIS协会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一直致力于GIS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GIS协会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于1994年成立,分别在1994年、2003年进行了换届,现为第三届委员会。其宗旨是推动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的教育、培训、科普及与国际GIS的业界交流。成立10年来,各届委员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精诚团结,始终围绕宗旨,为推进我国的GIS的教育事业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第一,积极推动我国高等GIS教育的科研与交流。在北京和武汉多次主持召开GIS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网上远程教育等方面的研讨与交流会,就GIS大纲的制定、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计划、教学方法、远程教育的规划、实施与展望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达成了诸多共识。2003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对GIS学科发展与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推出了协会的会刊《地理信息世界》杂志“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专刊,从征集的50余篇论文中,精选了9篇刊出。此外,还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参与相关国际学术会议。第二,积极推动我国GIS教材的改革、精选与出版工作。本着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出精品、创品牌的原则,组织了“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丛书的出版,大力推进了GIS精品教材的出台与整体水平的提高。第三,积极推进GIS高等人才的科研与交流工作。给它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激励他们的科研激情。今年6月,在南京成功举办了“地理信息系统全国博士论坛”。各方面反映强烈,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遥感应用研究所、中科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等39个科研单位的近40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200余名博士生出席了论坛。共收集学术论文与摘要79篇,从中选出55名博士生的作品作为代表参加论坛宣讲或交流,并在其中遴选了15篇论坛优秀论文。第四,积极推动GIS的科普工作。依托高校,与相关单位联合举办了多期GIS研究生班、高级研讨班、科普培训班及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目前,正在进行“第一届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竞赛”等等。总之,我们的工作在我国GIS的教育、普及、应用及与国际的交流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的高科技事业做出了贡献。
四、关于GIS教育问题的探讨
    近些年来,GIS教育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有关GIS教学与改革的文章与讨论,在相关的报纸杂志及专业科技期刊上经常可以看到。下面就一些热点问题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
★  从GIS的学科特点看GIS人才的素质要求
    GIS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虽然有个别提法不一定完全一致,但GIS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却是大家一致的共识。我们不能否认GIS的理论性,但我们更不能否认GIS的强技术性与实践性。可以说,GIS是一门偏重于技术与实践的学科。理论性与技术性并不矛盾,陈述彭院士说过,没有高新技术支持的科学是落后的科学,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技术则是盲目的技术(陈述彭,1997),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睿语。美国的GIS理论与技术都十分先进就是一个例证。因此,GIS人才,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过硬的技术能力,这就是GIS人才的素质标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灵敏的空间数字思维方式,卓越的技术、实践、管理与组织才能,是GIS创新型的高级人才。
★  从人才的素质要求看GIS专业的课程设置
    GIS人才必须理论与技术“两手都要硬”,这就要求我们要规划好GIS专业的课程设置。关于GIS课程设置的问题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有关的讨论很多。我赞成“GIS专业核心课程”的提法(秦其明,2003, 刘兴权,2003),GIS专业课程体系可从另一个角度化分为公修课、核心课程、强化课程与特色课程。这里就存在一个“核心课程”的划定问题。我认为,核心课程就是培养一个合格的GIS专业层(本科级)人才所需的最少的课程集合。无论是那一级院校,要培养GIS专业人才,最起码要开设所有的“核心课程”,否则,就不具备开设GIS专业的资格。大专院校在开设“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再选择开设若干GIS较高级的强化课程(如空间数据库设计,DEM的建立,GIS三维模型与可视化,WebGIS开发等),并依据各自院校的优势,开设一些具有各自特色的课程(如偏重地理、测量、计算机、农林、水利等专业与GIS结合较紧密的课程),形成具有各自专业特色的合格人才。“GIS专业核心课程”设定,要在有关部门的主持下,综合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考虑与国际水平接轨,从GIS专业课程体系的“五大板块”(黄杏元等,2002)——数理基础、测绘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和GIS(含遥感)中选取,并组织专家精心撰写这些教材,形成精品品牌。当然,对应于不同的人才层次,课程应做相应的调整。我们委员会今后应注意和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推进工作。
★  从GIS专业的课程设置看GIS的教学模式
    GIS学科涉及的理论很多,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素质与技巧。一些重点、难点要给学生讲清楚,一些容易、次要的东西,要提纲挈领,甚至让学生自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利用GIS与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与实践能力是GIS教学的关键环节,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做,一个GIS本科生,起码要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能够开发简单的GIS应用模块,能够掌握2种以上的常见GIS软件,并至少具有一种二次开发的能力。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与实用GIS工程项目的开发。
★  关于GIS的人才层次
    美国等西方国家,由于技术条件比较好,教学能力强,培训资源充足,其培训的形式多样,有高等专业教育、科普教育、认证资格培训等。随着我国科技水平及综合国力的提高,我们应该汲取外国的经验,并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各培养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培养相应层次的人才,不必一哄而上,相互攀比,一味地攀高。在教育部“21世纪高校GIS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把GIS教育分为大众层(必修课)、应用层(职业教育、大专)、专业层(本科)与精英层(硕士、博士)四个层面,还是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关键是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出台相应的措施,卓有成效地推进我国GIS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工作展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关键是教育。因此,作为当代信息技术龙头的3S教育,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前所述,我国的GIS人才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人才市场缺口还比较大,尤其是理论与技术“两手都硬”的高级人才尤其缺乏;且分布不均,大部分集中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和武汉等大都市。西部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分布很少,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不协调。我们还必须花大力气推进我国的GIS教育事业,主要是加大投资,搞好规划,加强引导,提高水平。投资是重要的,就拿我们教育科普委员会来说,由于经费紧张,我们举行的每次活动,承办者都得倒贴。在这种困境下,想有更大的作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想,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下一步的工作,仍然要围绕宗旨,抓住重点,在协会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尽心尽力地把我国的GIS教育与科普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主要是在前面已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就我国GIS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总体规划、教学大纲、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精品教材等方面结合新的教育与科技发展形势,争取拿出一个较为成熟的方案体系“产品”来,供国家教育部门制定政策和方案时参考;坚持不遗余力地推进我国的高等GIS教育的合作与交流、GIS人才的科研交流、GIS科普培训以及国际交流等工作,扩大教普范围,加大工作力度,增强影响效应,开创我国GIS教育与科普工作的新局面。
    GIS教育事业,是关系到21世纪我国高科技前沿战略的重大课题。仅靠我们一个专业委员会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需要上起政府官员下至基层普通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让我们携起手来,群策群力,为我国高新科技事业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字数400字以内)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以上网友评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地理空间项目网观点
·地理空间项目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声明:地理空间项目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机构链接: 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遥感中心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网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Copyright © 2005-2020 地理空间项目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010-62211685(直拨)
Q群1:42720732(已满)  Q群2:60428364(已满)  Q群3:77256492(已满)  Q群4:71897230(已满)  Q群5:100810128
京ICP证 0704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3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