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道路预警系统具有普遍实用性,可分析管理的数据覆盖了灾害起源、发展和影响范围等方面。
构成地质环境的地质结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条件、人文活动等是控制地质灾害的基本因素。这些基本因素都能统一在同一地理坐标之下,这正是GIS用于地质灾害研究的基础。借助GIS建立专业分析功能,可分析管理的数据贯穿灾害起源、发展和影响范围等地质灾害全过程,这些数据包括实时和历史的、栅格和矢量的。而GIS的优势就在于:能完成采集、存储和组织这些不同类型的数据。
数据获取是基础 应用是关键
长三角地区的道路预警系统由统一的数据获取平台、GIS数据库平台以及GIS应用平台三大部分组成。
根据道路灾害信息管理的要求,预警系统应具有六大功能,分别是道路灾害数据的采集功能、查询功能、道路灾害分析评价与预警功能、成果输出功能、Web发布功能、系统维护功能,见图1。针对道路管理局及其下属各管理处信息系统的数据信息,通过整合,完成各处入库数据、互传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建立长三角监控区基础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水情、灾情等信息)库; 建立稳定、标准化程度高、扩展性强的公路GIS系统平台,建成后的应用平台能完成强大的GIS维护管理,具备WebGIS的访问界面。在GIS应用平台上实现基本的GIS功能并实现水情可视化和灾情可视化。
■ 维护系统
系统能够完成基础配置、参数设置、密码设置的功能,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可对数据库管理人员进行分级管理,限制对数据库修改、更新的权限,实施对数据质量检查与备份等功能。
■ 道路灾害数据采集功能
系统主要完成道路沿线现有灾害调查资料的采集、录入、编辑、数据建库等,并具有良好的持续扩展能力,能够实时更新灾害信息数据。同时系统能够完成数字制图功能; 实现MAPGIS数据格式与ARC INFO、MAPINFO等系统的数据格式和国家空间数据交换格式之间的转换、导入、导出功能。
■ 查询功能
系统能够完成所涉及的各类数据的关联查询与统计,包括图形/属性数据之间以及图形/资料数据之间的互检索、属性数据的统计以及专题图的绘制等功能。系统能够对历史地质灾害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分布曲线图、灾害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曲线等形式表示。
■ 道路灾害分析评价与预警功能
系统通过特定的地质灾害(如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分析评价模型(包括灾害识别模型、灾害危害性评价模型、灾害发生预测模型、救灾模型等)对道路地质灾害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与预测。
■ 成果输出功能
系统能够将经过分析评价后生成的各种成果、工程实施中的阶段性属性数据进行多种形式的输出。
■ Web发布功能
系统针对广域网用户提供Web发布功能,用户只需使用标准的浏览器就能够访问和浏览公共服务信息,其发布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关键技术及主要问题
基于GIS的道路灾害预警系统面临多个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其中包括: 线性参照系的选择和动态分段技术; 多表查询和分析技术; 多源数据组织与管理技术以及数据误差分析和坐标矫正技术等。与其他领域的GIS 系统不同,道路灾害GIS 预警系统的空间属性定位有其特殊性。
目前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开展的难点在于:
■ 亟待改善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分散的情况,各省需要一个具有统一数据模式、标准数据结构的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解决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的“信息孤岛”或“数字鸿沟”问题。
■ 亟待改善各类地质灾害防治信息传输、处理与报送流程的信息化,提高各类信息收集、传输、处理的速度和质量,扩充信息种类,增加信息量,为地质灾害减灾决策指挥提供网络服务。
■ 公众对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迫切需要一个能了解当前各省地质灾害信息的窗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飞速发展,使得地质灾害信息共享和动态管理、综合分析和预测、快速预报和应急指挥等成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