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测绘业的定位及其发展现状
1.1 测绘业的定位
没有清晰的定位,就不可能有清晰的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根据时代特征、科技发展、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测绘业的总体定位应该是: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其内涵是:
① 属服务型产业;
② 是利用信息对政府及社会进行服务;
③ 提供的是地理空间信息。这一定位与“基础性、先行性、公益性”、“开放性”并不矛盾,而是一种继承并进一步明确,更加符合信息时代的特征。
1.2 测绘业发展水平的标志
根据测绘业是“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产业”的定位,衡量其发展水平首先就是服务水平而不能只看技术水平,其服务水平的核心标志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① 有无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的覆盖范围与品种的丰富程度);
② 现势程度(数据的更新周期与更新速度);
③ 是否可靠(数据的位置精度、属性精度等);
④ 使用难易(涉及到数据标准化、软件实用化、应用大众化等方面)。
1.3 我国测绘业当前现状
(1)成就与发展水平
当前,我国测绘业正处于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主要体现在:
① 在国家部委厅局中,较早就推动全行业的技术改造与科技进步,国家测绘基础设施(‘大专项’)工程的实施,完成了整个测绘业由传统模拟时代进入了数字时代。
② 基础测绘取得长足进步,包括大地控制测量方面,完成了覆盖全国的A/B级GPS网、GPS2000网,以及陆地与近海的似大地水准面CQG2000;一些省(市)已完成或正在实施省(市)C级GPS网以及厘米级似大地水准面等新一代基础控制工作;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建库方面,1:100万、1:25万数据覆盖全国并建库,目前已完成了第二代数据更新;1:5万数据采集与建库正在实施;各省1:1万‘4D’产品正稳步推进,不少省份已完成全省1/3以上;数字中国、数字区域、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工程已经启动,正在普及并向深度推进。
(2)主要特点
我国测绘业特点,一是定位于先行性、基础性、公益性事业,长期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管理,加之测绘成果的保密特性,使得测绘业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二是我国测绘业按国家、省、城市三级管理模式,但测绘局系统(包括国家与省级)日常管理的理念,仍然是或主要是偏重于如何保证养活几支自己的队伍,对整个行业的管理力度(特别是基础数据的共享应用、标准、政策法规等)都很弱。
1.4 影响测绘发展的主要问题
(1)产业链发展失衡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产业的产业链是:数据源获取—— 数据采集、存贮、加工——数据应用。
测绘业当前的特点是抓了中间即数据采集、存贮、加工,但轻了两头:一是数据源获取手段单一且技术落后,国产资源卫星遥感分辨率低,难以满足基础测绘精度需求,数据处理能力也跟不上;航空摄影设备技术落后,相机参数没有严格检测导致摄影测量精度普遍下降,还经常飞不下来;二是数据应用上不去,无论是数据本身、软件支持、产品开发都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应用需求。
(2)队伍管理粗放
以养队伍为目的,没有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保护了落后的管理;地理信息标准滞后无序,导致数据一致性及其质量难以保证,数据反复修改转换效率低下;生产单位(包括各种测绘院、信息中心等)主要精力用于去找市场任务,很少按现代企业模式管理,产品开发、成本核算、资源整合(特别是人力资源、生产与非生产人员比例)等问题很少有人关注;航空摄影计划与市场准入的粗放管理、重复摄影、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更为突出。
(3)主流技术层次不高
目前测绘业虽然从‘模拟’进入了‘数字’,但其主体(各类‘测绘工程院’甚至包括一些‘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依然是劳动密集性生产型单位,市场也主要在这种低层次下竞争,即仍然停留在数据生产、卖数据的阶段,很少通过整合、挖掘上升为‘信息’并形成支持系统,为政府与社会提供咨询分析、辅助决策服务。
此外,软件开发能力薄弱,制约着地理空间信息应用整体水平的提高。无论是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应用等方面的软件都极待发展与完善。
(4)‘证’出多门的准入政策
测绘市场的准入传统上主要凭测绘部门发的许可证,但目前这条路已不是完全走得通,测绘事业单位本身由于没有工商行政部门发的经营许可证,没有规划设计许可证以及咨询、监理等资质,很多与测绘相关的招标项目无法直接参与。
(5)测绘成果不全面且现势性不强
拿信息服务水平的四项标志对照,不难看到测绘成果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① 数据方面:全国1:5万还有不少无图区,省级1:1万、城市1:500-1:2000“4D”产品尚未实现完全无缝覆盖,已经采集的数据不完备如DLG缺少地表覆盖信息等。
② 现势程度:根据我国航空摄影规划,大中城市、发达地区、重点防洪地区摄影周期为4年,一般地区8年,荒漠地区15年,高寒地区20年,显然很难满足我国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
③可靠性:DLG、DOM、DEM等数字产品精度是否达到国家基本地形图的平面与高程精度要求尚无权威论定,DLG相对于传统地形图平面与高程精度、DEM相对于原地形图等高线与高程点精度有下降趋势。
④易使用性:目前有关基础地理信息方面的标准杂乱,重叠矛盾,不成体系,数据的一致性如DLG从要素目录、分类代码、数学模型、数据模型、数据格式等都无法保证,难以方便实现数据共享;软件不足及互不兼容制约了数据的应用与普及;此外,数据的‘密与非密’的界限难以把握故从严控制,致使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的社会化、大众化、网络化大受限制。
综上所述,与国际先进国家水平相比,我国测绘业还有不小的差距。
2 我国测绘发展战略目标
2.1 测绘管理方面
实施全行业协调管理(包括: 测绘业的发展战略与总体规划、测绘资质登记管理、测绘任务立项与招投标管理、测绘监理管理、测绘成果管理、测绘标准的制定与管理、引导性政策的制定、科技攻关等),实现有序测绘,成果协议共享,杜绝重复测绘(如一个城市不允许建立两套同等精度的控制网),同时在行业内引入竞争与监理机制,推行集约化管理。
2.2 测绘成果应用服务方面
国家级、省级与城市级网络体系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交换中心建立,实现我国地理空间信息成果的网络化一站式服务,包括用于地理空间信息的网上发布与查找、用于地理空间信息质量的评价、用于地理空间信息的数据下载和交互式制图、用于地理空间信息的在线集成访问。
2.3 测绘立法执法方面
建立基础地理信息产业的完整法规政策体系,包括管理、安全、保密、准入、共建、共享、产权、价格等。
2.4 测绘可持续发展
建立国家、省、城市、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伙伴关系,进行合理分工,调动社会各方特别是地方的积极性,加速数据更新,实现测绘可持续发展。如:遥感影像数据由国家统一接收、管理、提供,实现数据源共享;中、东部省份的测绘局可承担本省1:25万、1:5万、1:1万基础地理数据更新,四个国家直属局可承担辽阔的西部地区的数据更新。同时,应实现几种比例尺数据同步更新。
3 重大测绘项目建议
3.1 科技项目
发射高分辨率地球资源系列卫星,包括研制发射运行我国5m、1m分辨率全色波段及其配套的多光谱波段遥感卫星,以及3m、1m、0.3m分辨率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
建立航天部负责研制、发射、运行、维护,国家测绘局遥感资料中心、中科院及其它部门的地面接收站、协同全国地方遥感协会负责数据接收、前期处理、建档、数据订购和分发。仿照国际上管理模式,三者合理分工,资源共享。
建立DGPS+IMU+LIDAR+DC航空影像获取及其数据快速处理系统。与卫星遥感功能互补的是航空遥感,将DGPS定位、IMU惯性测量、激光测高、数码相机等高新技术集成在一起,形成全数字影像获取系统,加快后期数据处理的速度。该项摄影测量技术的实现必将极大促进数据采集生产力的发展,使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产生历史性的重大变革。
3.2 基础测绘、界线测绘及其它测绘项目
(1) 国家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工程
2005--2010年,实现地理空间数据全国基本覆盖。
a. 基础控制方面:包括建立国家级、省级、城市级统一的GPS控制网(含跟踪站、差分站);水准高程控制网(一、二、三等)复测;精化似大地水准面,省级:5-8cm (东、中部省份),城市级:2cm。
b. 基础地理信息框架数据(DEM、DOM、DLG)采集与更新方面:包括1:100万, 1:25万全国覆盖(含第三次更新及海域部分);1:50000全国覆盖(含第一代数据更新及土地覆盖部分);1:10000全省覆盖(除西藏、新疆、青海、内蒙、云南、四川等省);1:500-1:2000完成大中小城市全部覆盖。
c. 数据建库与数据集成方面:包括多类型(DEM、DOM、DLG、DRG)数据集成,统一建库;建立多尺度( 国家级: 1:100万、1:25万、1:5万;省级:1:25万、1:5万、1:1万;城市级: 1:1万、1:2000、1:500 )数据库体系。
2010--2020年,实现地理空间数据全域无缝覆盖
a. 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全面更新机制,实施全域无缝更新,更新周期达到1:100万, 1:25万数据1-2年(DOM、DLG);1:50000数据2-3年(DOM、DLG);1:10000数据3-5年(DOM、DLG、DEM);1:500-1:2000数据0.5-1年(DLG、DEM)、2年(DOM );其中: DLG中行政境界及相关地名、铁路/公路等要素的现势性要求0.5-1年。
b. 建立区域覆盖的GPS差分网站:选定有需求的省(市)或区域,建立GPS差分网站,开展空间定位服务。
(2) 行政境界测绘与建库(2005--2010年):建立国界、省界、地市界、县市界、乡镇界的具法律意义的境界数据库。
3.3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006--2020年建立国家级、省级与城市级的数据交换中心及其相关交换网络;建立国家级、省级与城市级的数据可持续更新的投入机制及其技术体系。
4 重大措施的建议
4.1 政策与法规方面
研究和制定地理空间数据共享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制定规范测绘市场的有关政策与法规(如: 准入、产权、安全、保密、价格等方面的政策与法规);研究制定测绘业引入民间资本的相关政策。
4.2 机制方面
推动测绘队伍的改制:目前城市一级的测绘队伍正在进行一场深层次的体制改革,一般变为股份制。国家测绘局应关注并评估这场改革给测绘业带来的深远影响,同时应及时研究所出现的问题,如何评估已有测绘成果的资本价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在这种市场体制下如何执行成果管理、安全保密等制度。
由此引发省级以及国家级生产性事业单位该如何改制,国家测绘局应未雨绸缪,进行改革试点,理顺基础测绘队伍与市场测绘队伍的关系,明确管理模式及其规章制度。
理顺测绘管理机制:国家测绘局系统应从对直属单位的管理、对生产的管理逐步转移至更高层次的对行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大型工程计划(如大专项等)、科技攻关、项目及部门协调、标准制订、测绘行政监督等方面的管理,行使政府职能。
4.3 科技方面
科技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引入竞争机制:建议对近年来的科技项目进行一次全面而客观的检验,会发现已完成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并不多,而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的技术却并非来自科研项目,所以应该反思,必须改变当前只局限于少数直属单位承担课题、养队伍的做法,才能真正提高科技成果水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引入诚信制:有久拖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成果水平不高、敷衍了事的人不能承担课题。
改变科技成果的鉴定方式及其评价标准:检验成果的标准是实践,评价标准应该是具有真正的应用价值,是否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4 投入方面
加大政府对基础测绘经费的投入:当前的基础测绘经费制约了数据采集进度及其更新周期,现势性很难保证,必须加大投入(约提高1-2倍)。而且该项经费应列入每年政府预算。
促进民间资本进入测绘市场:在政府投入财力有限时,在某些可能开放的工程项目上引入民间资本。
改变科技成果的鉴定方式及其评价标准:检验成果的标准是实践,评价标准应该是具有真正的应用价值,是否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4 投入方面
加大政府对基础测绘经费的投入:当前的基础测绘经费制约了数据采集进度及其更新周期,现势性很难保证,必须加大投入(约提高1-2倍)。而且该项经费应列入每年政府预算。
促进民间资本进入测绘市场:在政府投入财力有限时,在某些可能开放的工程项目上引入民间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