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建设的各个高峰来了
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博物馆总数为1384座,加上其他部门和民间兴办的特色博物馆,全国各类博物馆已达2000余座,博物馆藏品超过2000余万件,年举办展览达8000余个。
来自国家文物局的消息称:到2015年,中国将在现有2000余座各类博物馆的基础上,再建1000座,基本实现每个中等以上城市拥有一座功能齐全的博物馆。除国家博物馆建设外,国家还将完成京、津、川等省级博物馆新馆建设,并支持财政、邮电、铁道等行业博物馆及国际友谊、民族生态等特色博物馆的建设。
著名史学专家苏东海近日接受本报专访时指出,“中国正迎来第三个博物馆大发展时期的新高峰。”苏东海目前的身份包括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专家、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国际博物馆学委员会委员等。
作为我国博物馆建设的转向标,今后5年,国博将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现有规模基础上改建扩建,在2008年建成为包含古代历史、近现代历史、民族、民俗、艺术、美术、国际友谊等多门类博物馆的集合体。未来的国家博物馆,代表的是“中国博物馆文化的国家形象”。
我国博物馆建设自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第三发展时期后,增长势头惊人:1977年全国有博物馆300座,1987年即增至827座,10年间增加了2.7倍。1980年至1985年的五六年间,平均每10天全国新添一座博物馆,其中在1984年,每2.4天全国就诞生一座博物馆———而即便是美国60年代博物馆大发展时期,诞生一座博物馆的平均天数还需3.3天。1996年至今,各省市再次掀起修建大型国家级、省级博物馆的浪潮。1996年,北京市注册博物馆的数量为96座,7年间又增加了22座。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等一批现代化大型博物馆也在此期间建成。但文博行业也存在种种问题。
文博行业应用现状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因此而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但由于受观念落后、资金、人才匮乏的困扰而面临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展出数量少
据统计全国已登记在册的文物点约有35万处,收藏于各类博物馆当中的文物达1200万件,每年还有大量的文物出土,但能展出的仅占极少部分。如南京博物院藏品有41万件,而常年展出的仅有5千件,不足1.25%,加之办新展览需要资金投入来设计、制作,而博物馆很难筹措到必须的经费而导致展品的更换率极低,因此博物馆的陈列形式长年不变,使得本来就很少的观众变得更加稀少,形成了恶性循环。
文物保护手段落后
在文物当中存在大量的易损文物,如纸质类、织绣类、漆器类、石窟壁画类文物等。经过长期的自然侵蚀,这些类文物都容易出现脆化、脱色、剥落等现象,而人工临摹、修复后的文物不仅仍难于长期用于研究、收藏和展示,并且面对众多需保护的文物也是杯水车薪。据报导,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为复原一件古瓷器,其中为一件瓷片的放置竟耗去一个人三个月的时间。
迁址保护损害文物价值
我国拥有大量的不可移动的文物,但许多又处于交通闭塞的地区,难以在就地保护的原则下用于展出,使文物的价值无法发挥出来。比如1979年江苏省在高邮仙居山发掘了一座具有极高文物价值的汉代墓葬,但由于该地在当时交通闭塞,不得已而迁址到扬州市建立了汉墓博物馆,予以保护陈列,耗费了大量财力,但更重要的是损害了文物的原有价值。
陈列手段落后
我国博物馆长期沿用“通柜、实物加说明牌”的陈列手段,难以诠释展品内涵,因而难以吸引生活在信息时代的观众。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博物馆所面临的重大难点,它们极大地阻碍了博物馆的发展,但合理地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文物的展出率和效果
运用技术手段将文物大量地制作成各种类型的影像,如三维立体的、动画的、平面连续的等等,来展示文物生动的原貌。激动人心的还在于,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脱离文物原件而表现其本来的重量、触觉等非视觉感受的技术手段,能根据考古研究数据和文献记载,模拟地展示尚未挖掘或已经湮灭了的遗址、遗存。
透过网络技术能将这些文物资源统一整合起来,全面地向社会传播,而丝毫不会影响到文物本身的安全。
提高文物保护技术手段并利于文物保护
利用细致拟真的虚拟技术来预先展现文物修复后的影像,从而检验修复技术、手段的可行性,进一步可以和视图计算技术相结合,考察修复过程中的各项环节和修复后的耐久性。利用虚拟技术大量而完好地多角度展示文物,从而使文物实体保存在更加严密的环境中,有利于文物寿命的延长。
我国博物馆目前在应用这项技术还处于相当落后的阶段,甚至还谈不上起步,主要原因在于观念落后、资金和人才极其匮乏。仅有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初步的研究,敦煌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单位也仅仅对部分文物做过平面的图像采集。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网络技术,将文物的展示、保护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首先表现在将文物实体通过影像数据采集手段,建立起实物三维或模型数据库,保存文物原有的各项型式数据和空间关系等重要资源,实现濒危文物资源的科学、高精度和永久的保存;
其次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文物修复的精度和预先判断、选取将要采用的保护手段,同时可以缩短修复工期;
再次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整合统一大范围内的文物资源,并且通过网络在大范围内来利用虚拟技术更加全面、生动、逼真地展示文物,从而使文物脱离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成为全人类可以“拥有”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开发出一套我国目前技术条件下可用于博物馆的虚拟技术支撑下的文物展示和保护的总体解决方案及其相关软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有知识产权。从而推动文博行业更快地进入信息时代,实现文物展示和保护的现代化。
我们建议列入“十五”期间的相关课题为:
博物馆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和统一资源网站的建设;文物修复、复原的计算机技术研究;多媒体和虚拟技术在文物展示和复原中的应用;文物鉴定专家系统研究;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