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新一代数字摄影测量处理平台。我国正在着手建立新一代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测量数据处理平台,出现了刀片集群处理系统。它是由高性能刀片式计算机系统、磁盘阵列、后备电源等组成,是以最新影像匹配理论与实践为基础的自动数据处理系统,打破了传统的摄影测量流程,集生产、质量检测、管理为一体,可以进一步提高数字摄影测量的生产效率。
基于DGPS/IMU组合导航技术和LIDAR激光雷达扫描技术的摄影测量。利用在飞机上装载差分GPS和IMU构成的组合导航系统可以获取摄影相机的外方位元素和飞机的绝对位置,实现定点摄影成像和无地面控制的高精度对地直接定位。机载激光雷达(LIDAR)是一种集激光、全球定位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于一身的对地观测系统,能直接获取真实地表的高精度三维信息。我国集中在地表信息的获取、数据处理与遥感影像及其它技术的整合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应用。
航空数码相机的应用技术。数码相机的最大优势在于不增加飞行成本的大重叠度(例如80%以上)影像获取能力,能大幅度提高影像匹配及三维重建或立体测图的精度和可靠性,并制作真正射影像。我国已自主研发出大幅面数码相机。
数码城市建模中的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从大比例尺的航空影像获取城市房屋真三维模型是实现三维城市建模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是利用低空飞行平台作为传感器载体,将数码相机安装在可以旋转的平台上,分多条航带拍摄城区影像,再结合地面车载或手持数码相机拍摄的影像进行整体处理,生成建筑物立面影像拼接图等产品,满足数码城市和三维场景可视化的需求。
稀少或无地面控制的卫星影像对地定位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方法已经广泛用于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几何处理中,大量研究集中在稀少控制点和无控制点条件下如何提高影像的平面和高程精度。在我国西部至今尚有2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没有1:5万比例尺地形图,我国将采用航天遥感、数字航空摄影、航空航天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导航定位、地理信息系统、无控制点或稀少控制点测绘等现代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集成手段开展西部测绘。
航天遥感测绘技术
航天遥感数据的获取。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五个遥感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群系列,开始组成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甚至全球的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遥感影像信息提取和多源遥感影像融合技术。利用高光谱影像进行自动目标检测与识别是遥感信息处理领域比较活跃的研究课题。例如在一个复杂的未知背景中,因为人工目标与背景的光谱响应不同,且其尺寸相对很小,所以可将其视为异常目标。在没有足够多先验知识的情况下,如何从高光谱影像中检测这一类目标,我国有许多研究成果。
任何来自单一遥感器的信息都只能反映地物目标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征。数据融合技术一方面可有针对性地去除无用信息,减少数据处理量,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又能将海量多源数据中的有用信息集中起来,融合在一起,便于各种信息的特征互补,减少识别目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遥感影像与GIS的集成化处理。地理信息系统是用于分析和显示空间数据的系统,而遥感影像是空间数据的一种形式,类似于GIS中的栅格数据。因而,很容易在数据层次上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的集成,目前已在软件上实现了。
遥感数据处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我国开展了目标辐射特性、大气传播模型、反演方法和辐射定标以及在INSAR 和D-INSAR方法、成像光谱仪数据处理、遥感中的空间推理、专家系统和数据挖掘、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等领域的遥感数据处理的基础研究。
在遥感应用研究方面,我国在日常的天气、海洋、环境预报及灾害监测、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城市规划、作物估产、国土普查、荒漠化监测、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及国防等方面研制了一些遥感数据处理的新方法和新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