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GIS,北京市东城区实现了网格化城市管理。
经过调查,记者发现,中国的GIS产业虽然较国外起步晚,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GIS产业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国内企业对GI
S的认知度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各类应用也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尝试。
如前文所述,GIS对企业的价值明显,但要把理想的GIS发展空间转化为现实的应用需求,还要突破一些瓶颈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已经不仅是技术问题。
标准缺位
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何建邦教授潜心研究地理信息的标准和共享问题10余年,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发展地理信息产业需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标准体系,否则重复建设就会持续存在。”
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钟耳顺在实际参与的项目中也同样遭遇了标准不统一的难题。“有的城市已经制定了标准,并且进行了实施; 但有的城市还止步不前,这给数据交换带来很大困难。标准的制定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也是一个文化认知的过程。”钟耳顺认为。
“由于基础地理数据无法实现共享,一方面,政府GIS受到条条块块的分割、相互封锁,形成了各自为政的GIS孤岛,无法实现更深层次和更加广泛的应用; 另一方面,往往会造成重复投资建设,严重浪费资源。”ESRI(中国)公司总裁何宁感慨道。
灵图软件公司的李远志也给出了另一种解释,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就发行标准体系,国土资源整合也在这一时期完成。在此以后,欧、美地理信息就很少更新了,每年只有5%左右的更新比例。而中国不一样,像北京的建筑物更新率在30%左右,甚至更高。
除了标准化和共享外,数据面临的瓶颈就是获取与更新的困难。据专家称,美国、法国和印度发射卫星的水平很高,而中国的原始卫星影像数据基本依靠购买国外的,费用高昂。电子地图方面,测绘与数据更新的费用都不是小数字,投入与产出反差很大,这是影响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而没有一套完备的地理信息使用方面的法律,则更制约了我国GIS的发展。“因为欧、美国家在数据成果应用管理手段方面比我们先进,它们都有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实施细则,规定了地理信息的数据成果如何使用、哪些数据是保密的、哪些数据是可以公开的。”李远志说,“我们现在的管理手段比较简单,这制约了合理商业地理数据的采集,也不利于地理信息的管理。”
李远志认为,中国能够提供的地理信息数据成果还是不足,目前只有9家有资质的测绘企业,是远远不能满足全国用户大量而多层次的需求的。而关键是我国必须得有一套自己的资源共享和成果分发体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由政府来牵头,要协调多个政府部门共同制定法律和相应的实施细则,调动整体社会化资源(包括国有测绘单位和商业化的测绘企业)共同协作才可以实现。”
集成的难题
核心业务系统是产生数据的源泉,如何把这些数据放在GIS平台上,是决定GIS角色的关键。有些用户的信息系统建设缺乏长远目标,没有统筹规划,GIS系统虽然搭建好了,但无法与核心业务系统挂钩,没有很好的接口,使GIS仅仅处于基础阶段,无法参与到决策系统,成为一种“体外运行”的产物。这种操作方式仅关注短期利益,不注重可持续发展,势必造成极大的浪费。
“GIS只有与MIS、ERP、OA、BI、CRM等信息系统集成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共同为政府、企业用户提供服务,GIS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所提供的辅助决策和可视化分析等功能是其他软件所不能实现的。”何宁告诉记者。要充分利用GIS信息,才能挖掘并提升信息的价值。然而,要把GIS与企业的各种核心业务系统对接,进而实现业务和管理流程的对接,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李远志认为,地理信息产业要延伸到企业级用户应用,就不能是单一的系统,“地理信息是重要的分析和展示工具,但它不会是整个企业应用的全部,而仅是核心技术的一部分,大概占到了核心的1/3。”
人才短缺
“据悉,全国开设GIS专业的有160多所高校,毕业后能直接上岗的不到10%。” 喻永昌介绍说:“缺乏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就难以成为一个复合型综合人才。而且,师资力量和教材都需要改进。”
今年2月,全球用户数超过30万个的美国 ESRI公司在中国高校开展了题为“以GIS论英雄”的设计大赛。今年3月,代表国产GIS平台软件的超图公司主导的“SuperMap杯GIS开源大赛”也在各大高校铺展开来。GIS平台软件厂商开始了校园角逐,都欲从人才市场切入,稳固产业链中的地位。
钟耳顺认为,人才目前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现在就是缺人,毕竟有技术门槛,而且这是个交叉学科,不是每个计算机专业的人都能来做的。”
有GIS从业人士抱怨,我们现在基本上就是“师傅带徒弟”,因为GIS对技术和管理的要求都很高,而一个大学毕业生根本就不知道管理和需求真正含义。“GIS不仅仅是软件开发,更要求他知道地图、地理信息、管理和业务流程”。
某国内GIS平台厂商曾表示,大部分学校毕业的地理信息专业的学生缺乏经验,即便是这样的学生也很难满足人才缺口,因此计算机系的学生也成了企业的选择对象,所以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到公司来都要经过培训。然而,一名合格的GIS人才要经过3~5年的漫长培训和实践期,所以很多没有培训能力的企业就放弃招新人,从而进入互相挖墙脚的恶性循环局面。
“潜水”核心应用
在美国市场,GIS已经在保险、电力、零售等行业得到了深入应用。以保险公司为例,当用户申请投保时,保险公司会根据该用户的住宅位置、工作位置在GIS系统上进行分析,查看用户住宅周围有无医院(评估传染几率)、有无大工厂(评估受污染几率)以及住宅到公司间的路线(评估交通事故几率),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保费。GIS还参与零售行业选址、银行的网点铺设等决策领域。
在我国,如果说GIS应用已经渗入到各行业的话,那么也只能用“浮在水面”来形容,如何潜入行业核心应用,做到地理信息与关键业务信息的全面整合,才是GIS的发展之道。GIS用户分为三大部分:政府、企业和个人。目前用得最多的还是政府,在电子政务方面占了 70%。“在国外是企业推动GIS应用,而国内则是政府在更多地应用。”钟耳顺介绍。
“从地理信息产业结构来讲,如果分成数据获取、数据加工和应用服务的话,我国是橄榄型结构,中间大两头小,在数据获取和应用方面较弱,还需加强数据获取、更新和应用。”喻永昌说。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GIS应用就显得更表层化,基本停留在基础设施管理、物流配送等事务型领域。但与十几年前相比,国内GIS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国家对空间信息市场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预计未来5年,中国空间信息服务的市场还将增加5~10 倍。”何宁介绍。
从GIS发展趋势来看,作为描述生存空间的可视化的通用语言,开放性、互用性和集成性是GIS的三大要素。面向服务的架构不仅是IT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样也是GIS的发展方向,这种基于网络的空间信息服务架构可以大大节省用户投资,增强系统的可用性和信息的共享能力。
“GIS必将与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移动定位技术相融合;另外,要进一步发展海量数据挖掘技术、仿真可视化技术以及新的数据库结构支持,光有现在的Oracle是不够的。”喻永昌在谈到GIS发展走向时表示,这一过程还将是漫长的。
除了上述这些主要问题外,还包括: 价格昂贵、建设周期漫长、对企业信息化基础的要求高、很难立竿见影地见到效益等问题。如果这些瓶颈得不到很好地解决,那么,GIS广阔的企业级应用前景也只能变成虚幻的梦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