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上旬至中旬以来,一些北京市民会感到城市上空不时会被一股奇异的烟雾所笼罩,甚至还能闻到刺鼻的气味。据了解,这是北京临近地区大面积偷烧小麦秸秆所致。
《科学时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了解到,随着我国黄淮海平原等冬小麦主产区在此时陆续进入收割期,焚烧小麦秸秆导致空气污染的现象日益严重。
利用5月1日~6月12日的MODIS图像,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卫星中心筹备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对焚烧小麦秸秆现象进行了遥感监测。监测情况报告显示:根据异常高温点(一般为火点)探测情况,5月上旬,我国异常高温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华南(广东、广西)和东南沿海(福建、浙江、江苏南部)。5 月中旬,除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对密集外,其他地区零星分布。5月下旬,开始出现高温点密集区,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部以及安徽、江苏的淮河以南地区,表明该地区进入小麦收割期后,焚烧秸秆现象较为严重。6月上旬,高温点密集区向北转移,且分布区域有较大扩展,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江苏等沿淮地区,山东中南部以及陕西渭河平原。大面积集中焚烧小麦秸秆产生的烟雾影响到整个华北地区以及渤海、黄海上空。
具体说来,6月6日,安徽、江苏、河南异常高温点很多,多为小麦秸秆燃烧火点,产生大量烟雾;山东也有少量火点分布,河北有零星火点,北京未发现火点。在偏南风输送下,烟雾由南向北逐渐漂移到京津地区。由于华北近日高温闷热,常常出现霾,气象条件原本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再加上小麦秸秆燃烧产生的烟雾,导致京津等地空气质量下降。
专家介绍,总体上分析,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大面积、持续、集中焚烧小麦秸秆产生的烟雾,在气象因素控制下,造成了京津等华北大部严重的烟雾污染。山东、河北和京津地区的局部焚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污染状况。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王世新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纵向来看,根据遥感监测,尽管北京及周边省市采取了一些杜绝焚烧秸秆的措施,但只是稍微缓解了空气污染状况;整体上,近年来小麦秸秆焚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与以前相比变化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