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排污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柳瑞海的采访,因为他的工期繁忙被推辞了四次,直至前天上午好不容易成行,又因为他临时接到104国道主干管建设出现技术问题的电话,采访只好再次延迟。
“每天都是这样奔波在各个工地吗?”我们问。
柳瑞海仰起黝黑的面庞,沉思着说:“这样的奔波很正常,地下管网的建设,不同于地面上的工程项目,每一米地下管网的推进,都可能遇到难以预知的地质地貌情况和各类障碍物。一旦出现问题,就要尽快解决,万不能耽误了工期和质量。”这意味着,既要保证路面安全、交通通畅,不能采用传统方式“开膛破肚”,又要在地下建起“蜘蛛网”。
矛盾的两个要求,如何同时做到?柳瑞海和他的同事们有着一个又一个绝招。
绝招一,是地下“微创手术”。
在市区太平路主干管的建设现场,柳瑞海让我们见识到了这种技术。
每隔两三百米,就有小小的施工区域。里面是一个深约8米,直径约5米的操作沉井,沉井上方架着起重设备。施工人员在沉井里,利用挖掘机前方的大刀盘进行水平挖洞。大刀盘把地下泥层搅动起来,后方再用水泥浆灌入,在行进中进行洞内泥层与水泥浆的置换。置换完成后,就可以把一截接一截钢筋水泥顶管水平插入洞中,通过施工人员的焊接,地下管道由此连成线。
小小的施工区域设在路边,蓝色的塑料板隔开了路人的视线,没有人因此停下脚步,而太平路左右车道上的车辆照常顺畅通行。正是采用了非开挖敞开式挤压掘进顶管的新型施工方法,让很多市民都感觉不到正发生在地面之下的这场“大手术”。
现在,太平路污水主干管的建设已接近尾声,而这份从始到终都“感觉不到”的体验,让柳瑞海和他的同事们倍感欣慰。摒弃过去地下管网施工给附近居民带来的生活麻烦,现在的“一网”正在悄然进行。
绝招二,是克服流沙带来的路面塌陷。
不扰民,是地下管网施工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它可以通过改变施工方式来沉着应对,但另一大施工难题,却总是不期而至,让人措手不及。这个“大麻烦”,就是我市复杂的地质地貌情况。
“沿江一带的地下浅层都是沙子,而且受地下水的影响,沙子会随着瓯江水的潮汐变化形成运动型的流沙。”柳瑞海介绍道,掘进时一旦遇到这些难以预见的流沙,如果处理不当,顶管就会被流沙推动,形成严重下陷,甚至会造成路面因此坍塌。
正是鉴于这样复杂的施工难度,市排污工程建设指挥部特地请来在国内数一数二的地下管网施工单位——上海市基础工程公司,对市区江滨路地下管网进行施工。项目经理江杰专门从上海调来了高精度的数控掘进机,并根据特殊的地质情况,全面合成新的数据库,通过土压平衡办法进行掘进,终于使2公里长的路基没有因为管网施工出现一丝沉降。
同时,江滨路地下管网采用新型管材——离心浇筑式玻璃钢夹沙管,它的重量只有普通钢筋混凝土管材的15%,且耐腐蚀性强、摩擦率小、使用寿命可达50年以上,尤其适合在流沙层上使用。“这种新管材在国内其他地方使用时,最长只有100多米,但此次江滨路地下管网2公里的建设,全部采用新管材,其施工工艺的创新手法,已经上报国家级科研项目。”江杰说。巧的是,这种新管材正是温州产的,温州东方豪博管道公司是国内唯一的制造厂家。
绝招三,是“愚公移山”的精神。
每一个难题面前,都是施工人员反复斟酌出来的创新工艺,而在这斟酌、研究和实施的过程中,那份“愚公移山”的执着一直贯穿始终。
在104国道污水主干管鞋都工业路的施工现场,地下一道长100多米的坚石“屏障”,使原本早已完工的104国道主干管在此暂时打住。由于周边建筑物林立、路面交通繁忙,为安全起见,施工人员放弃了简便快捷的微型爆破技术,而采取“愚公移山”式的人工挖掘技术。
深达9米的地下,工人们半蹲在直径约1.4米的洞中,一寸一寸地人工挖掘坚石。因为洞太小,工人们无法直立起身体作业,洞内空气混浊、氧气较少,都增加了施工难度。“虽然已经安排工人们每四个小时轮班一次,但工作强度实在很大,每个工人一回到地面,整个工作服都湿得能挤出水来。”温州正龙市政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应国良说。以每天几十厘米的掘进速度,连续工作近六个月后,现在该段“屏障”只剩下十多米,将于下月完工。
就在市民的不经意间,这个“看不到”的工程已悄悄联网成片。到今年5月底,全市地下管网建设已完成15.3公里,占年度计划51%;市区锦江路、汇源路等处的地下管网已全面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