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入太空的那一天算起,我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应用已有7年历史。那么,被人们称为“百家星”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在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办公楼大厅,悬挂着一张1:250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卫星影像地图,这是资源卫星02星的“杰作”。专业人士曾评说这张地图的与众不同:它是首次利用1300景影像镶嵌处理而成的,上面不仅有地理要素,还有卫星影像。在这张地图上,我国主要地形地貌以及南北植被差异一目了然。
一张影像地图或许只能反映“百家星”的一个点,但循着这个点我们发现,“百家星”不仅在我国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和城市规划、环境资源保护、灾害监测等诸多领域大显身手,还成为国际卫星遥感舞台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在采访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主任郭建宁时,他说,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应用的不断扩大,主要靠的是“脑、眼、手”。通过“脑、眼、手”,做到了让“百家星”服务百家事。
拓宽应用的“质量脑”
看点:1999年10月,资源卫星01星发射成功,我国长期依赖国外卫星遥感数据的历史结束。市场需要“质量脑”,该中心大力提高卫星数据质量。2006年,向市场提供数据产品8.9万景。
采访时,不论是该中心的领导,还是应用、市场部门的工作人员,大家都会提到一个数字,就是在资源卫星01星和02星交付使用至今的7年中,该中心已经分发各类数据产品15万余景。15万余景的概念用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相当于覆盖了我国全部领土100多遍。
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数据。
内行人都知道,资源卫星应用是跨行业、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高科技。01星交付使用后,虽然是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与理论设计比较大的差距,使一些用户对图像数据的应用不太感兴趣,甚至将我们自己的图像数据束之高阁,而继续花大价钱去购买国外图像数据。
卫星数据产品的宣传推广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怎么让用户由购买国外数据产品变为眼睛向内,用自己的?该中心一方面从用户的意见反馈中找答案,另一方面在影像处理中采取一系列的诸如新系统集成、影像高效去噪、关键文件修改等技术和改进质量的措施,使生产过程中的一次成功率和图像质量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该中心还与卫星研制单位、卫星测控部门专家多次进行技术研讨和交流,通过将测控部门提供的精轨数据代替星上下传的辅助数据进行几何校正,使卫星图像的定位精度有了新的提高。当02星执行第13次轨道调整出现误差时,该中心技术人员推导了卫星漂移的规律,不仅为预测卫星漂移程度提供了依据,也为 CCD相机提供了正确侧摆的注入参数。
该中心还抓住各种机会,扩大知名度。去年4月,在我国首次召开的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展上,该中心自主开发的一套数据处理系统,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著作权证。9月,该中心与江苏省遥感中心举办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遥感技术培训班。之后,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订购了两套全国资源卫星数据及湖泊分布较集中地区的多个时相的数据。在深圳高交会上,该中心与贵州省科技厅签署了《关于加强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在贵州应用的科技合作协议》。此外,该中心还通过出版《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应用研究文集》、走访用户和深化服务内容等形式,大力宣传资源卫星遥感数据产品。
这种在应用推广过程中凭借“质量脑”指挥修炼出的高水平,得到了很多用户的赞扬和肯定。目前,归档的百余万景资源卫星遥感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用户们可以根据需求,从这个“资源库”中获取宝贵的信息。2006年,该中心的数据产品分发量达到了8.9万景。
着眼大局的“绿色眼”
看点:中国是农业大国,又是资源和环保大国,每年庄稼的种植情况如何,土地等资源的使用情况如何,森林、草原、河流处在什么样的状态,还有“绿色奥运”目标的实现,都是关乎大局的事情,需要资源卫星挺身而出,承担起应有的使命。
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环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疆位于我国西部干旱区,天然草地资源丰富,面积辽阔,是重要的可更新资源。但草地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自然及人为因素而变化,降雨、气温及放牧都会对草地产生影响。监测这样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草地管理策略,对草地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意义深远。为此,近几年,新疆气象局遥感中心基于资源卫星数据,开展草地资源监测研究,建立草地资源遥感调查的解译标志数据库,制作草地资源区划图,开发构建草地资源遥感调查数据信息平台,为深入研究新疆草地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推动“数字草地”战略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位于西藏东南部的林芝地区,与印度交界,交通闭塞,人工调查难以到达,致使对该地区现有的森林资源状况难以清晰地把握。2001年至2002年,国家林业局利用资源卫星数据,首次对该地区的森林资源进行“摸底”,取得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为掌握冬小麦长势和种植面积,山西省农业遥感中心于2005年11月到12月,利用资源卫星等数据资料,结合省里60个冬小麦地面样点、样块监测,与前一年同期全省遥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苗情及长势、种植面积变化进行了遥感解译。结果表明,全省这一年冬小麦播种期降水较多,前期生长基本正常。第二年又由于受冬小麦直补政策和国家减免农业税的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使2006年冬小麦的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绿色奥运”首先要有“绿色北京”。按照有关规划,北京市的城区绿化覆盖率在2008年要达到40%的目标。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以此为契机,积极参与,主动出击,利用科技手段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经过分析研究,他们找准遥感应用的一个主要切入点——变化监测,开始大做文章。
资源卫星应用于奥运建设,可谓是“绿色眼”一望到底。通过变化监测方法分析北京市城区绿地变化的结果表明,近六年间“绿色北京”的建设成绩显著,绿地面积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北京四环路和五环路附近,到 2005年绿地覆盖已经达到34%。奥运场馆区的绿化工作是下一步工作重点之一,当该中心科研人员把有关研究报告送到北京市园林局等有关部门时,得到了对方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服务发展的“经济手”
看点:地球遥感卫星自上世纪70年代诞生至今,卫星遥感技术已经成为一些领域监测生态环境、勘察陆地和海洋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造福公众生产、生活的最强有力的高科技手段之一。
2004年4月1日,一个利好消息吸引了公众的“眼球”:资源卫星02星数据实行免费网上分发,只要进入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网站首页,点击“数据服务”进行注册,真实、准确填写注册信息,经过该中心审核确认后,即可进行查询、订购和下载数据。
免费政策的发布,有效地拓展了数据产品的应用范围,很多县级单位纷纷开始使用卫星数据产品,网上注册法人单位达到1200多家。
资源卫星数据产品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这只无形的“经济手”在全国范围内,特别在国家重点工程和西部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藏铁路在选线过程中,该中心充分利用资源卫星数据,同时融合其它资料,避开了断裂带和地质灾害频发区,而选取较近的线路,节省了修路资金上亿元。该中心还利用30景02星CCD相机影像镶嵌处理成青藏铁路示意图,展示了青藏铁路全线45个站点及沿线的自然景观和地理概貌。此外,在西气东输工程、宁夏公路改造、西藏易贡和札达县帕里河滑坡监测中都获得了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据测算,资源卫星应用投入产出比为1:8至1:14。由于两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发射成功和投入使用,使国外同类遥感卫星进口的每景图像价格明显下调。资源卫星的应用,也解决了我国的自主信息源问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投入。
资源卫星应用这只“经济手”在国内运用自如的同时,还拓展国际市场。去年,该中心积极与巴西、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蒙古、挪威、瑞典等国家的相关遥感机构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并有了实质性进展。
今年,该中心将搬迁到北京市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永丰产业基地。郭建宁欣喜地说,新的科研办公大楼整体设计新颖独特,极富现代气息,充分展示了航天高科技企业形象,它将成为我国民用遥感卫星应用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美丽“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