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城市规划工作处在“风口浪尖”,规划局负重前行,口碑常常不好。然而,短短几年间,江苏省淮安市规划局从2002年全市作风评议“三差”一跃而成为全市第一名,2006年又荣获省、市15项先进集体称号,被评为全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进位奖第一名和行风建设第一名。奥妙何在?淮安市市委书记丁解民说:“实践证明,规划部门只要认真履行职责,为城市、为老百姓做实事,就能得到社会好评,他们都是‘干’出来的!”
既当好行政决策执行者,又当好党委政府参谋助手,使规划工作真正成为引导发展的先行官
根据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培育淮安等苏北腹地中心城市”的目标,该局以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积极策应与对接,以前瞻的眼光谋求规划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加快淮安与长三角经济圈接轨研究,用统筹的思路对市域范围1万平方公里空间进行全方位的分工和定位。编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等100余项各类规划,基本建立新一轮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为市委、市政府组织城乡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法定的规划依据。
跟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点项目,主动高效地提供规划保障。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主动靠前保障,提出凡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项目,一周内提出规划要点。
加快镇村规划编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规划引领。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及自然村的撤并,编制完成了全市镇村布局规划;完成了10个重点中心镇规划、 425个村庄建设整治试点规划,并通过省级抽查验收;编制出版了《淮安市新型经济适用住宅通用图集》,完成了《富士康(淮安)新农村小康城建设试点可行性研究报告》。
既依法行政,又创新服务,在各种矛盾的碰撞中提高规划效能
加强规划公示和宣传,以透明度求公信力。该局做好规划公示、实行“阳光规划”,规划成果和经规划审批的项目公示率达100%%。对重要地段、重要项目或群众关心的项目规划,邀请市民、开发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利害关系相对人的代表参加听证会。采取竞标的方式,择优挑选设计单位。
既坚决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项目说“不”,又积极帮助其创造“行”的条件。该局坚定地维护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同时设身处地地积极为政府和基层出谋划策,当建设项目不符合规划被否决时,及时提出两套以上方案供业主挑选。
招商到哪里,规划服务就到哪里,提供规划与发展的零距离对接。委派素质高、业务精的技术骨干进驻各区招商局和工业园区,及时受理招商引资项目的规划服务。对市重点工程、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以及招商引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优先办理,进一步优化和畅通“绿色快速通道”。
既严格管理,又更新机制,在与基层和群众的互动中加强规划管理
强化服务,把“管理即服务”、“百姓是天”的理念落到实处。建立统一服务窗口,对“一书两证”的受理和发放实行“一站式”服务。深化机构改革,调整职能和岗位设置,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健全规范化管理和服务的无缝隙机制。
技术创新,由“经验型”向“信息化”转变。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投入1000万元,启动了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建成了D、E级GPS网、600平方公里 1:1000数字化地形图及140平方公里1:2000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规划编制100多项成果、“一书两证”管理等规划要素输入统一的电子信息系统,为全市数字化城市和政府职能部门决策提供技术服务。
落实责任,由“人管人”向“制度管人”转变。制定完善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和配套执法文书,以“三表一图”的形式明确了行政执法的职权、项目、依据、程序等各个环节运行方式和岗位职责。同时改革审批流程,实行“一家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查、限时完成”,每一个环节,由2名审查人员前后校核,相互制约。
拓展民主渠道,由单一行政管理向行政部门与专家、基层和群众的互动式管理转变。调整、充实规划委员会和规划咨询委员会,凡涉及城乡规划重大决策、协调和咨询事项,都由“两委会”研究决定。以“规划服务进社区”活动为载体,每年两次开展基层“服务月活动”,并在每个社区聘请行风监督员,定期交流规划管理和服务情况。聘请100个基层居委会主任等作为规划监督员,定期反馈对规划管理和服务的民情民声。认真处理群众对规划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既严格要求,又关心培养,以教育、制度和监督锻造过硬团队
以群众意见为导向,剖析问题,扎实整改。面对群众评议反馈的批评意见,找出问题症结,制订整改措施。同时,以群众意见为导向,举一反三地深入查找问题,特别是表现上虽无过失,但影响服务效率和机关形象的隐性问题。
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激励约束,赏罚分明。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两个评估极限制度”(即一票否决制和最终让服务对象满意制)和“八项长效约束制度” (即首问负责制、公开承诺制、24小时预约制、重点项目制定预案服务制、轮岗竞争制、信访投诉受理制、AB岗无缺位制、责任追究制)。在市评议机关处室活动中,把所有处室推向社会,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工作人员的先进评比、提拔任用等都与作风建设挂钩,奖优罚劣。
以学习培训为抓手,强基固本,完善素质。每年投入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各类专业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