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苏纪兰院士、汪品先院士等10余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尽快建设我国海底观测系统。
据介绍,海底观测系统将观测平台布设到海底,既能向下观测海底和地球深部,又能通过锚系观察大洋水层,还可以投放活动深海观测站,自动与监测网的节点连接上网。此系统不仅将实地连续观测洋底地壳变化过程,提供灵敏度和信噪比最高的地震监测手段,也能为地壳内流体和微生物活动提供现场观测的途径。另外,将设在海底和埋在钻井中的监测仪器联网,通过电缆和光纤网络,向各观测点供应能量、收集信息,既能进行多年连续的自动化观测,又能随时取得实时观测数据,对于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海底观测系统摆脱了电池寿命、船时与舱位、天气和数据迟到等种种局限性,能进行长期、实时的海洋观测。科学家可以通过网络实时监测深海实验,遥控实验设备去监测风暴、藻类勃发、地震、海底喷发、滑坡等各种突发事件。
提案认为,这种全新的研究途径,将为观测地球过程开辟全新的前景。可以提出一系列新的科学问题与实验,去理解复杂的地球系统,比如探索海洋气候变化对不同水深的海洋生物产生的不同影响,探索深海生物的生态系统动力学和生物多样性等等。如果把地面与海面看作地球科学的第一个观测平台,把空中遥测遥感看作第二个观测平台,在海底建立的观测系统,将成为第三个观测平台。
委员们在提案中建议:首先,尽早制定我国海底观测系统的建设规划。从国家的全局出发通盘考虑海底观测网络的地理布局,从海域自然条件的特色和国家需求的科学目标出发设计观测网络的技术内容,积极而有计划地逐步实施。其次,应立即着手建设海底观测试点站,建议由部门与地方相结合,共同建设多功能的海底观测站,以期发展技术、取得经验,准备推广到深海之用。另外,可充分利用国际合作渠道,既可利用有深海海底观测内容的国际计划,参加有关活动,吸取先进技术和经验,也可通过双边合作途径,利用国外的海底试验平台和国外的专业技术,为建设我国的观测网所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