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 先知先行 会员中心 业界专访 法律法规 行业培训 电子期刊
地理空间项目网  
  首页 项目预告 招标公告 中标结果 行情监测 行业报告 行业动态 电子标书 优秀服务商 供求信息 测绘英才


 
行业分类
GP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报告 》行业分析

我国城市地质工作发展方向
| 2007-09-25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内容
    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怎样才是可持续的,怎样才能避免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在解答这一问题中对城市地质信息需求的逐步细化,产生了城市地质需求的研究。城市地质需求大致分为问题推动型和理念推动型。
  问题推动型的地质需求主要是由于现实地质问题的存在对城市地质工作产生的需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涉及城市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废物处置、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等领域的地质问题日益突出,人们需要城市地质工作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可供参考的信息和决策依据。
  理念推动型的地质需求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和对城市生态系统长期动态平衡的关注,为防患于未然所产生的前瞻性的地质需求。例如,城市需要地质工作在工程选址中提供有助于成本—效益评估的区位信息和环境规划方案;城市建设必须考虑到潜在的地质灾害问题,利用城市地质信息制定灾害的防范与救助方案等。这些地质需求扩展了地质信息的外延,使地质科学的工作方式从被动反应转向主动参与。
  根据对城市地质需求和国内外城市地质工作发展动态的分析,我国城市地质工作的主要方向为:
  城市地质问题现状调查研究
  上世纪80、90年代,原地质矿产部和国家城建、环保、水利等部门曾就城市地质问题开展过调查研究,但受行业分工和工作性质的限制,至今缺少权威性的综合成果。为确定今后城市地质工作的重点,应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开展多部门联合调查,并在必要时与国际城市地质工作组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机构进行联合研究,形成综合性的成果。
  大比例尺城市地质主题填图
  根据国际经验,开展大比例尺城市地质主题填图是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手段。过去,原地矿部门做了许多区域性的环境地质调查及图件编制工作,而直接为城市发展建设所用的大比例尺填图工作却做得不多。这是一项带有基础性的工作。获取基础数据并借此建立数据信息库,是大比例尺填图工作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也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可在全国性城市地质问题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城市(选择标准一是城市所在地理区位的地质构造条件,二是具有典型的城市地质问题,如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城市)或地区进行试点研究,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拟定相应的工作指南,在全国范围内逐步铺开这项工作。
  建立城市地质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地质环境指标体系是科学、准确地评价城市地质环境的依据。应建立一套科学的、便于监测的、可以反映地质环境快速变化的城市地质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标体系之中。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可以从比较成熟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和地面沉降监测等方面着手,逐步扩大地质环境监测内容,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
  特大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价
  特大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是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研究领域,对于我国这样自然灾害多发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地质灾害在城市自然灾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相关部门需要进行跨部门、多学科的攻关,特别要针对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等研究的薄弱环节。这项工作对我国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起重要的作用。
  城市地下水保护与污染治理
  尽快开展含水层脆弱性评价与编图工作的试点研究。许多国家已经将含水层脆弱性评价与编图作为地下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手段,这一工作被证明是有效的,而我国尚未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建议在我国水土污染严重的城市或地区,如东南沿海城市以及华北和西北的城市地区开展试点研究工作。
  提高城市地质工作精度和预测水平
  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等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地质工作的技术手段。在城市地质调查中,应广泛使用先进的探测仪器,如高精度的探地雷达和浅层地震反射等仪器;运用灵巧的新型静电触探设备,进行水土和地球化学原位采样;开发地质数据智能分析的专家系统;应用GIS技术和三维仿真技术,建立城市地学动态数据库信息化系统,从而提高地质工作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减灾和防灾中的应用水平。
 (作者系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副局长,本文节选自其所著《城市地质环境的经济学分析》一书)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字数400字以内)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以上网友评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地理空间项目网观点
·地理空间项目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声明:地理空间项目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机构链接: 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遥感中心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网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