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日报报道:今年的9月30日,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标准时点。围绕“开展文物普查、保护文化遗产”这一主题,我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旨在普及文物普查知识,提高公众对文物普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共同支持和参与文物普查工作。
这次文物普查从2007年4月开始,至2011年12月结束,历时近5年。普查的目的是: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及其生存状态,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普查的内容是: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
我市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经过前两次的普查,已发现19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和甲骨契刻符号将中国的音乐史和文字史推进到八九千年以前;许慎墓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文字学家、经学家许慎的长眠之地,他编撰的《说文解字》,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誉为“文宗字祖”;小商桥始建于隋代,早于赵州桥,被誉为“天下第一桥”;受禅碑与受禅台是汉魏政权更替的重要历史实证。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已成为我市日益重要的文化资源,在我们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01年实现零的突破,达到现在的6处7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8处20项,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许慎文化开发取得明显成效,成功举办了首届许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许慎文化的品牌效应初步显现;贾湖遗址、小商桥、受禅碑与受禅台、许慎墓等遗址的保护规划正在扎实推进;临颍县繁城镇和皇帝庙乡小商桥村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在发生较大变化,一部分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等文化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亡或失传。因此,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要统一思想认识,深刻理解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对于准确统计我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发挥文化遗产自身价值,更好地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促进漯河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项工作是关系文物事业发展全局的大事,也是今后5年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市上下都要以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开展文物普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文物普查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要广泛宣传动员,形成全社会大力支持、主动参与文物保护的浓厚氛围。文物普查规模浩大,仅凭文物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宣传,使文物普查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将文物保护理念送进千家万户,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文物普查工作。文物普查人员在深入全市城镇和农村开展普查的同时,要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方式,进行最直观、最生动、最有效的宣传,争取群众对文物普查、文物保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要精心组织安排,确保文物普查工作扎实开展。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市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强化责任意识,发挥职能优势,加强协作配合,共同推动普查工作扎实开展。市文化部门要组织一支技术过硬的队伍,严肃认真地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确保普查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市统计部门要按照《统计法》的规定,做好文物普查数据资料的管理和发布工作;市城建和规划部门要提供相关技术资料支持,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料,建立我市不可移动文物的电子地图;市土地、交通、民政、林业、水利、民族宗教等有关成员单位,要做好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为顺利开展文物普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要抓住普查机遇,不断增强全市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当前,我市文物专业人才比较缺乏,这次文物普查为培养锻炼专业人员、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这次大规模的普查活动,要让全市文物系统的职工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知识和工作规律,掌握文物保护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增强文物保护队伍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从而把我市文物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这次文物普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拼搏,务实创新,高质量、高标准地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努力推动我市文物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建设富强漯河、和谐漯河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