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球空间信息学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简称Geomatics)是以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空间信息技术(简称3S)为主要内容,并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用于采集、量测、分析、存贮、管理、显示、传播和应用与地球和空间分布有关数据的一门综合和集成的信息科学和技术。它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前沿领域,是地球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地球的基础。
1.1 地球空间信息学的形成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最近几个世纪的历史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是向变坏的方向发展。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生态环境恶化也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地球及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要求以整体的观点认识地球。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有关地球科学问题的研究需要以信息科学为基础,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地球信息的科学体系。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作为地球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将为地球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数学基础、空间信息框架和信息处理的技术方法。
地球空间信息广义上指各种空载、星载、车载和地面测地遥感技术所获取的地球系统各物质要素存在的空间分布和时序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信息的总体。“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作为信息科学和地球科学的边缘交叉学科,它与区域乃至全球变化研究紧密相连,是现代科学为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个基础性环节。
空间定位技术、航空和航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相互间的渗透,逐渐形成了地球空间信息的集成化技术系统。近二三十年来,这些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有了飞速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快速及时和连续不断地获得了有关地球表层及其环境的大量几何与物理信息,形成地球空间数据流和信息流,从而促成了“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产生。
地球空间住处科学不仅包含现代测绘科学的所有内容,而且体现了多科学的交叉与渗透,并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不局限于数据的采集,而是强调对地球空间数据和信息从采集、处理、量测、分析、管理、存储、到显示和发布的全过程。这些特点标志着测绘学科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的交叉;从利用地面测量仪器进行局部地面数据的采集到利用各种星载、机载和舰载传感器实现对地球表面及其环境的几何、物理等数据的采集;从单纯提供静态测量数据和资料到实时/准实地提供随时空变化的地球空间信息;将空间数据和其他专业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其应用已扩展到与空间分布有关的诸多方面,如:环境监测与分析、资源调查与开发、灾害监测与评估、现代化农业、城市发展、智能交通等。
推动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发展的动力有两个方面:一是方面现代航天、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全球变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作为其主要支撑技术的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必然成为优先发展的领域。具体表现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理论框架逐步完善,技术体系初步建立,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产业部门逐步形成。
1.2 地球空间信息学的理论基础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理论框架的核心是地球空间信息机理。地球空间信息机理作为形成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理论支撑,通过对地球圈层间信息传输过程与物理机制的研究,揭示地球几何形态和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空间信息的基准、标准、时空变化、认知、不确定性、解译与反演、表达与可视化等基础理论问题。
1.2.1 地球空间信息基准
地球空间信息基准包括几何基准、物理基准和时间基准,是确定一切地球空间信息几何形成和时空分布的基础。地球参考坐标系轴向对地球体的定向是基于地球自转运动定义的,地球动力过程使地球自转矢量以各种周期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作为参考框架的地面基准站又受到全球板块和区域地壳运动的影响。因此,区域定位参考框架与全球参考框架的连接和区域地球动力学效应问题,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和地球动力学交叉研究的基础问题。
1.2.2 地球空间信息标准
地球空间信息具有定位特征、定性特征、关系特征和时间特征,它的获取主要依赖于航空、航天遥感等手段。各种遥感仪器所感受的信号,取决于错综复杂的地球表面和大气层对不同电磁波段的辐射与反射率。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前提是信息的标准化,它作为一种把地球空间信息的最新成果迅速地、强制性地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其标准化程度将决定以地球空间信息为基础的信息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包括:空间数据采集、存贮与交换格式标准、空间数据精度和质量标准、空间信息的分类与代码、空间信息的安全、保密及技术服务标准等。
1.2.3 地球空间信息时空变化
地球及其环境是一个时空变化的巨系统,其特征之一是在时间-空间尺度上演化和变化的不同现象,时空尺度的跨度可能有十几个数量级。地球空间信息的时空变化理论,一方面从地球空间信息机理入手,揭示和掌握地球空间信息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并加以形式化描述,形成规范化的理论基础,使地球科学由空间特征的静态描述有效地转向对过程的多维动态描述和监测分析。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地学问题,进行时间优化与空间尺度的组合,以解决诸如不同尺度下信息的衔接、共享、融合和变化检测等问题。
1.2.4 地球空间信息认知
地球空间信息以地球空间中各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元素为载体,在结构上具有圈层性,各元素之间的空间集团、空间形成、空间组织、空间层次、空间排列、空间格局、空间联系以及制约关系等均具有可识别性。通过静态上的形成分析、发生上的成因分析、动态上的过程分析、演化上的力学分析以及时序上的模拟分析来阐释与推演地球形成,以达到对地球空间的客观认知。
1.2.5 地球空间信息不确定性
由于地球空间信息是在对地理现象的观测、量测基础上的抽象和近似描述,因此存在不确定性,而且它们可能随着时间发生变化,这使得地球空间信息的管理非常复杂、困难。同时,这些差异会对信息的处理、分析结果产生影响。地球空间信息的不确定性包括:类型的不确定性、空间位置的不确定性、空间关系的不确定性、时域的不确定性、逻辑上的不一致性和数据的不完整性。
1.2.6 地球空间信息解译与反演
通过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定性解译和定量反演,揭示和展现地球系统现今状态和时空变化规律。从现象到本质回答地球科学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灾害诸多重大科学问题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最终科学目标。地球空间信息的解译与反演涉及范围广泛的地球学科。
1.2.7 地球空间信息表达与可视化
由于计算机中的地球空间数据和信息均以数字形式存贮,为了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这些信息,需要研究地球空间信息的表达与可视化技术方法。主要涉及到空间数据库的多尺度(多比例尺)表示、数字地图自动综合、图形可视化、动态仿真和虚拟现实等。
1.3 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技术体系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技术体系是指贯穿地球空间信息采集、处理、管理、分析、传播和应用的一系列技术方法所构成的一组完整技术方法的总和。它是实现地球空间信息从采集到应用的技术保证,并能在自动化、时效性、详细程度、可靠性等方面满足人们的需要。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技术体系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依赖于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基础理论及其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1.3.1 空间定位(GPS)技术
GPS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定位方法,已逐渐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代了常规光学和电子仪器。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GPS卫星定位和导航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在空间定位技术方面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用GPS同时测定三维坐标的方法将测绘定位技术从陆地和近海扩展到整个海洋和外层空间,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单点定位扩展到局部与广域差分,从事后处理扩展到实时(准实时)定位与导航,绝对和相对精度扩展到米级、厘米级乃至毫米级,从而大大拓宽它的应用范围和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
利用设计在城市的若干基准站可建立局部广域差分GPS定位导航服务系统,通过与有线无线通讯网的联接或通过广播调频台副载波实现对各种用户的实时服务。利用在全国范围内均匀布设的若干个基准站(可充分利用全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已有的基准部)和卫星通讯技术可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广域差分GPS(WADGPS)服务系统。为了用GPS高程测量替代水准测量,需要精化我国的大地水准面,使之达到分米(乡村)和厘米(城市)级的精度。
除了美国的GPS系统外,俄罗斯有GLONASS系统,欧盟正在计划伽里略卫星导航系统。我国发射了两颗地球同步静止卫星,利用已知的地面高程(DEM),也可进行15~30m精度的空间定位。该双星定位系统可以与上述GPS,GLONASS等进行增强,从而提高实时定位的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