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地面系统和应用技术受制于人 缺乏高品质稳定的空间段资源
“目前中国四大卫星运营商使用的12颗通信广播卫星中,仅有鑫诺三号卫星是由我国自主研制,其余全部从外国公司购买,这其中还不包括租用的国外卫星。”昨天,在国防科工委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召开的第三次民用航天工作会暨全国空间应用推广交流会上,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指出,虽然在“十一五”头两年我国航天发展各项工作起步良好,但我国的卫星应用仍然存在四个方面问题。
■问题标准规范存在缺失和滞后
“一是统筹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亟待加强。”孙来燕表示,我国卫星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卫星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产业化程度低;地面系统和应用卫星系统发展不同步;卫星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够;政策法规协调性有待加强;标准规范存在缺失和滞后。航天企业体制不适应市场要求
“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目前存在着卫星试验多、应用少,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经济效益总体不高等突出的问题。”孙来燕说,目前的航天企业和科研机构尚未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这些单位大都是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是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些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应用卫星仍达不到用户要求
“自1970年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以来,我国应用卫星已初步形成系列,但与用户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仅国家测绘局每年就要花费近5000万美元购买国外卫星图片。”孙来燕称,我国的应用卫星缺乏高品质稳定的空间段资源。比如,中巴资源一号卫星虽解决了我国自主陆地资源卫星数据的有无问题,但由于遥感数据分辨率、数据质量等方面的原因,占据大部分国内遥感市场的数据来自美国的陆地(LANDSAT)卫星、快鸟(Quickbird)卫星、法国斯波特(SPOT)卫星,特别是高分辨率数据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仅法国斯波特(SPOT)卫星在中国销售约7000景,销售收入7000万元以上。卫星关键技术仍依赖进口
“由于投入不足,且在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等领域过分依赖国外卫星资源,应用技术没有完全突破,卫星地面系统设备和卫星应用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孙来燕指出,目前,我国的卫星通信和卫星广播电视设备的核心部分,如全国近30万个甚小口径天线终端(VSAT)核心部分全部是进口,资源一号卫星、海洋一号卫星等卫星的首套地面接收设备和数据处理软件是进口,大批量应用的卫星导航低档接收机的主机板95%以上依赖进口,中高档整机的机芯100%依赖进口,大大制约了我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
■解决五大举措推进产业化发展
“目前,我国卫星遥感和卫星导航应用已处于产业化转折的关键时期,卫星通信广播应用产业已初具规模。我们将采取以下五项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孙来燕表示,这五项措施分别是:加强国家对卫星应用的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培育卫星应用市场;推进卫星通信广播产业集约化发展;促进卫星导航应用产业规模化发展;着力建立以自主信息源为主的天地一体化的遥感服务与应用体系。
■目标2020年地面设备80%国产化
孙来燕还介绍了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需求的卫星应用体系,建成通信、导航、海洋、气象、环境与减灾、水利、国土、农业、林业、远程教育等10个以上稳定运行的业务系统;建成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资源一号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并在轨稳定运行,通信广播卫星可连续稳定地提供服务,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投入使用;卫星地面设备国产化率达80%,形成以若干家大型卫星应用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群体,卫星应用产业年均增速达25%;形成产业链,完成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卫星应用产业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