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 先知先行 会员中心 业界专访 法律法规 行业培训 电子期刊
地理空间项目网  
  首页 项目预告 招标公告 中标结果 行情监测 行业报告 行业动态 电子标书 优秀服务商 供求信息 测绘英才


 
行业分类
GP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 》行业动态

全国政协常委杨维刚表示应加快解决测绘成果保密问题
章尧 王本礼 | 2010-03-08 | 来源:红网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湖南省委主委、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杨维刚向大会提交的3份提案,他告诉记者,3份提案的中心议题就是拓展测绘服务领域,提升测绘保障能力。3月8日,记者就国土资源领域普遍关注的测绘服务与保障话题专访了杨维刚。
  
  促进测绘成果高效利用刻不容缓
  
  测绘成果,是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测绘成果中的部分地理信息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涉及国家保密政策问题,其开发利用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如何突破瓶颈,促进地理信息高效利用?
  
    杨维刚委员告诉记者,现行的保密政策是以基本比例尺地图作为整体对象,对相应比例尺地图和影像中的全部地理信息进行保密,在当前测绘成果日益多样化和需求日益社会化的情况下,保密政策与用户需求的矛盾日显突出,主要体现为保密范围设定过宽、使用限制过严、索取成果不方便、保密监管难于到位等问题,尽管国家不断创新的测绘成果保密处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保密与应用之间的矛盾,但仍然不能充分发掘测绘成果的利用价值,无法全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多样化地理信息的旺盛和迫切需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影响了政务公开和政务信息化建设,制约了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杨维刚委员认为,妥善处理好测绘成果保密与应用的关系,既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又确保测绘成果得到充分利用,有效满足全社会需要。一是要适度放开测绘成果中的地理坐标位置保密限制。当前,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广泛应用,已经实现全天候、高精度(厘米级)的实时导航定位,定位精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国际卫星遥感技术迅猛发展,卫星影像分辨率已经达到分米级,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卫星影像识别几十厘米大小的目标并进行准确的坐标定位。随着欧盟的GALILEO 的建设和俄罗斯的GLONASS的不断完善,未来几年将和美国的GPS一起形成三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提供全球服务。卫星定位技术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便捷,定位将更加准确。因此,就地理位置而言已经失去了保密作用,继续实行地理位置的保密政策将严重限制我国地理信息的广泛应用,并将付出巨大的保密成本。二是要加快修订《测绘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设立测绘成果保密管理制度,对于保障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与此同时,科学合理地调整保密管理范围,也是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创新测绘成果保密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对地理信息的安全性评估,科学界定地理信息中的保密要素和内容,并以地理信息中的属性信息为对象,以确保安全、科学定密,有效利用、保障需求为原则,加快修订《测绘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实行地图军民分版,促进测绘成果广泛应用发挥应有的作用。
  
  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步伐必须加快
  
  全面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对于推进国家信息化发展、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06年以来,国家在21个省市区78个城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工作,按照到2020年前,全国所有城市基本建成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目标要求,我国还有近600个城市需要建设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工程,任务十分艰巨。如何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步伐?
  
杨维刚委员认为,要加快数字城市建设,着重需要解决3个问题:第一,解决国家投入不足的问题。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服务,要在全国所有城市普遍开展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工程建设,还需要国家、省及建设城市政府加大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财政投入。根据试点城市的经验,采取国家投入引导资金,省给予配置资金,建设城市落实专项资金的模式是推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行之有效的方法。国家加大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投入是推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关键动力。第二,解决重复投入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一方面是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重复投入、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大多数城市在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上是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分头争取财政资金,分头建设,信息资源为部门所有,不提供公共服务和共享。结果造成最终产品的重复度达到70%,据有关部门统计仅此一项每年浪费财政资金高达20亿。第三,解决建设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由于分头投入、分头建设,各自采用的标准不同,导致城市信息资源难以沟通、难以共享,即使在同一城市也形成了众多的信息孤岛。建设标准统一的城市地理信息资源,是避免重复建设、节省资金和推进共建共享的迫切需要。
  
  杨维刚委员认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城市的信息化程度,提升城市科学管理能力,增强科学决策、应急处置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水平,经济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的政策指导,尽快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的意见》,为全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提供政策支持。建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加大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经费的投入,设立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专项经费,专项经费由负责基础地理信息生产的职能部门统一管理,防止多头投入,进一步加大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力度,推动城市信息化进程,实现国家、省、城市信息资源共享。建议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尽快完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标准体系,为地理信息资源纵向与横向上互联互通的提供标准支撑,促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
  
  开展全球地形图测制不可忽视
  
  开展全球测图,建立我国自己的全球地理信息战略资源,掌握全球地理信息资源,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及对我国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资源与环境的需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如何加大力度推进这一工作?
  
    杨维刚告诉记者,开展好全球地形图测制工作是满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要,是满足多极化复杂的不安定国际形势下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重大需要,是满足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并服务于智慧地球的重大需要,是满足测绘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及装备能力提升的重大需要。目前我国仅掌握有全球的 1:100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数据的现实性、可靠性差,信息量小,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无法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各种战略需求,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
  
    杨维刚委员认为,全球测图作为我国测绘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任务是获取全球范围的地理信息资源,特别是与我国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地区的地理信息资源。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设立全球测图专项工程,根据实际需要,分阶段开展全球范围1:25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制和建库工作,开展全球重点地区的1:5万测图,并获取全球热点地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逐步构建满足我国对外开放需求的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展全球测图,利用全球的高分辨率、多源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开展全球10至30米分辨率的影像测图,构建全球卫星影像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综合信息数据库,建成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国家安全等信息应用服务系统,开展重点热点区域地理信息变化的持续监测和有效更新,并开展更大比例尺的测图。随着现代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在技术、数据、人才、装备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开展全球测图的可行性。建议由国家测绘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单位,按照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共建共享的原则,优质、高效地开展全球测图。

 

 
相关资讯: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完成测绘成果社会化应用专项调研工作
河北省测绘局部署2010年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查工作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测绘成果全面完成
哈尔滨市完成2009年测绘成果汇交工作
江西完成年度测绘成果汇交工作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字数400字以内)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以上网友评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地理空间项目网观点
·地理空间项目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声明:地理空间项目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机构链接: 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遥感中心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网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