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 先知先行 会员中心 业界专访 法律法规 行业培训 电子期刊
地理空间项目网  
  首页 项目预告 招标公告 中标结果 行情监测 行业报告 行业动态 电子标书 优秀服务商 供求信息 测绘英才


 
行业分类
GP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 》行业动态

测绘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聚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2010-05-31 | 来源:中国测绘报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从1984年,国家的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步步发展起来。经过20多年的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发展到160多个,成为国家在重大基础研究、竞争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重要基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带动下,部分部委和各省市也开始了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那么,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情况如何呢?在测绘科研和生产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近日,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了解。

初具规模

    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测绘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为适应测绘事业发展对测绘科技的需求,国家测绘局先后批准成立了一批面向不同研究方向和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目前,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由“十五”末的9个扩展到16个,可以说初具规模。
    最近国家测绘局对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外成立满两年的各重点实验室开展了评估,以期全面总结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和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完善测绘创新基地的着力点,促进测绘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评估结果表明,各实验室定位明确、研究方向稳定、形成了稳定的科研团队,成为测绘科技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突破了测绘科技发展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在测绘科技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步成为促进测绘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推动测绘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
    ——重点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到“十五”末,国家测绘局所属重点实验室共有9个: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武汉大学,成立于1992年)、地球物理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依托武汉大学,成立于1996年)、精密工程与工业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成立于2000年)、测试计量技术与通信工程重点实验室(依托武汉大学,成立于2000年)、地理空间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成立于2002年)、现代工程测量重点实验室(依托同济大学、陕西测绘局,成立于2004年)、极地测绘科学重点实验室(依托武汉大学、黑龙江测绘局,成立于2005年)、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重点实验室(依托武汉大学、四川测绘局,成立于2005年)。
    进入“十一五”后,又增加4个实验室和3个工程中心, 2007年成立了对地观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和矿山空间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测绘局),2008年成立海岛(礁)测绘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山东科技大学、海南测绘局),2009年成立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重点实验室(依托徐州中国矿业大学、河北省测绘局)。
    ——重点测绘科研领域不断拓展。随着重点实验室的增加,重点测绘科研领域也不断拓展,主要是由传统的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和测试计量,逐步拓展到对地观测、海岛(礁)测绘、环境与灾害监测等,基本覆盖了测绘、矿产、海洋、环境等行业,为全面提升测绘科技创新能力和对经济社会的服务保障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地方测绘学科建设。这些重点实验室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少依托地方高校和测绘生产单位,结合人才、地理优势,发挥创新平台作用,开展产学研结合,推动了地方测绘学科建设。实验室和高校、生产单位一起联合培养人才,提高整体素质和应用水平;实验室和高校还可以结合生产单位实际问题的解决开展研究,为重大工程建设服务提供前沿性基础性工作。

成效喜人

    评估结果表明,两年来,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开放交流以及代表性成果等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效。
    ——以实验室为科技平台,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两年来,获得国家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发明专利7项,完成专著20余部,取得单项软件著作权近100项。
    ——科技成果取得重要进展。两年来,实验室固定人员科研经费4个多亿,其中,国家重大测绘工程约1.2亿元,“973”、国家自然基金3300多万元,在机载SAR、测绘卫星、低空无人航测遥感系统、西部测图、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一体化测图、低空航空数码、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十一五”五大工程提供重要支撑。
    ——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实验室固定人员中有院士4人,有国家级称号的24人,有省部级称号的16人,博导100余人,副教授90余人,培养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硕士生博士生,形成了知识结构、年龄层次合理的科研队伍,为测绘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开放、交流、竞争、协作机制进一步深化。两年来,开放经费达到589万元,对外开放度超过50%,以35岁以下的年轻学者申请居多。对年轻人起到了很好的培育作用。同时,主办承办国际大型会议4次,实验室科研人员广泛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开展人员往来、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起到了很好的平台作用。

作用显著

    据悉,国家测绘局在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并不大,但是效果相当好,显示出良好的科技孵化作用。评估结果显示,两年来,这些重点实验室在多个方面,如机载SAR、测绘卫星、低空无人航测遥感系统、西部测图、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一体化测图、低空航空数码、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十一五”五大工程提供重要支撑。
    卫星测绘地理空间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参与资源三号卫星工程立项工作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两年,该实验室编制完成资源三号卫星工程总要求,完成应用系统项目建议书的评估并开展了应用系统可行性研究,组织编写了测绘卫星“十二五”发展规划,全面开展资源三号卫星数据处理主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攻关,有力地推进了卫星研制和应用系统建设。同时,配合国家测绘局有关部门,完成了建立卫星测绘应用中心的申请,并于2009年11月14日获得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
    资源三号卫星工程的建设将填补我国测绘卫星及其应用领域的空白,在我国测绘史上称得上是一个历史性事件。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尚未实现对国土的必要覆盖,基础测绘能力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导致这一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航空航天遥感数据获取能力不足。多年来,为了解决航天遥感数据源问题,我国主要通过大量采购国外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数据。但这是不得已的办法。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保证我国长期稳定连续自主的卫星数据源,必须拥有我国自主的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
    国家测绘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的成立,是我国民用卫星测绘的又一个里程碑,它意味着解决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能力不足这个制约我国测绘事业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此有了组织保障。
    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重点实验室研发的数字地图制图技术和土地信息技术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国家测绘局的测绘生产、科学研究和国土部门的土地评价、预测、监测、规划与决策提供了技术方法。这个实验室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中,在国内首先开发出土地利用规划辅助设计系统并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改变了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和管理手段,促进了土地利用规划的科技进步。应用遥感制图技术快速完成的长江洪水分布态势图,为荆江大堤决堤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完成的各省、各大城市的综合地图集和电子版地图集,为城市规划、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数字中国、数字区域建设中,该实验室完成的地理信息数字化处理技术成为重要的技术平台。研制完成的地图综合更新软件在国家1:5万比例尺地图数据库更新工程中,生产效率提高5倍,使我国的地图更新时间缩短为原来的五分之一,大大提高了测绘信息产品的现势性。

    对地观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发的一系列成果,在西部测图等重大测绘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发的机载多波段多极化干涉SAR测图系统,显著提升了我国SAR遥感数据获取能力。研发的我国西部地形困难区域航空航天遥感快速测图技术与系统,依托国家西部测图工程,立足自主创新,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外业作业与测图安全技术系统、稀少控制的大范围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自主定位和高精度地形测量技术、困难地区地形信息半自动提取与智能解译技术和西部特色地图表达等系列核心技术,形成了完整的我国西部地形困难地区航空航天遥感快速测图技术体系。该系统在西部测图工程得到大规模应用,也成功地用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正射影像图制作和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影像图的快速生产中,彻底改变了国家大型遥感数据处理等应用工程长期依赖国外软件的局面,并初步改变目前我国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各种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的处理技术和方法严重滞后的局面。研发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一体化测图系统PixeGrid,形成了信息获取困难区域遥感测图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及时有效地解决了西部测图工程、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构建等重大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大规模应用于测绘生产中。
    其余的各实验室,也都取得了一批批成果。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完成的区域精密高程基准面建立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突破了厘米级精度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确定的关键理论技术,实现了区域性利用廉价高效的卫星定位取代高价低效的水准测量直接测定海拔高,突破了高程测量现代化瓶颈,引领了我国高程测量模式的革命性转变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涉及高程信息需求的所有工程建设和社会发展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精密工程与工业测量实验室等研发的精密三角高程测量方法研究,开创了国内外大范围、长距离精密三角高程测量代替二等水准测量的先例,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采用双棱镜同时对向观测、毋需量测仪器高和觇标高等关键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成功应用于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等国家大型工程中。项目成果获国家专利 和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极地实验室完成了昆仑站建站工程测量、站区地形图测绘以及昆仑站GPS跟踪站的建立,开展了冰川运动监测研究,开展了GPS观测数据在极地高空大气物理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两极冰盖冰雪质量变化研究等,开展了北斗卫星监测站建设研究,编制出版了《南北极地图集》等。
    矿山空间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的低空航空数码设备研制及成果转化项目,通过与刘先林院士合作,解决了超轻型小数码航空摄影测量关键技术,在国内首次将GPS高精度动态单点定位方法(PPP)成功应用于数码航空摄影测量,并研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近地超轻型小数码航空摄影系统。该研究成果应用于河南省焦作市500平方千米城镇地籍调查、河南平顶山矿区200平方千米地面空间信息获取、广西桂林市700平方千米基础测绘等项目,创造经济效益3亿多元。
    实验室还通过产学研结合,推动技术人才培养。如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成立科研基地,开始了实验室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实验室通过这种合作尽快把成果产业化,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也成为实验室研究生培养、成果测试和学生实习的重要基地。
    这次评审也发现一些问题,如部分实验室缺乏高层次研究人才,部分实验室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场地或者实验室办公场所很小,部分实验室没有明确的实验室建设规划、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及建议,实验室的运行管理机制和模式也有待优化。此外,实验室成果虽多,但小而散,缺乏大成果、大项目;原始创新成果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力量不足,国家奖励、专利很少;实验室和国家测绘事业、测绘科技发展需求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够等等。这些都有待于今后努力解决。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字数400字以内)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以上网友评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地理空间项目网观点
·地理空间项目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声明:地理空间项目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机构链接: 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遥感中心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网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