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 先知先行 会员中心 业界专访 法律法规 行业培训 电子期刊
地理空间项目网  
  首页 项目预告 招标公告 中标结果 行情监测 行业报告 行业动态 电子标书 优秀服务商 供求信息 测绘英才


 
行业分类
GP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 》行业动态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项目的公示
- | 2014-12-23 | 来源: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12月23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布了关于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项目的公示,公示全文如下:

为做好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确保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公正性,根据国家科学技 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要求,现将2015年度我局推荐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框架精化与应用关键技术”和“精密卫星定位基准建立和动态 维持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2个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材料见附件),公示期内,对公示结果如有异议或意见,请于2015年1月4日前书面反馈到国家测绘地理信 息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司。 

联系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科技处 顾纳 

电  话:010-63882326 

传  真:010-63882321 

附件1:“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框架精化与应用关键技术”项目公示材料

附件2:“精密卫星定位基准建立和动态维持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公示材料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司
                                                                2014年12月23日

 

 

附件1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框架精化与应用关键技术

1、推荐单位: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2、项目简介:

自我国国家坐标系建立以来,先后经过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80西安坐标系,随着科技进步,这些坐标系已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迫切需要建立地心坐标系。因此,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为我国建立和采用地心坐标系开展了一系列调研论证和技术准备工作,并报请国务院正式批复后,自200871日起,在全国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本项目就是在此大背景下开展原有参心坐标系各种基础测绘成果转换到CGCS2000关键技术、CGCS2000框架精化与高精度维护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推广应用工作。

3、主要技术内容与创新:

1)首次提出控制点成果高精度转换的椭球面二维七参数转换模型,克服高斯投影变形及大地高误差的影响,精度优于已有模型。首次采用三维四参数转换模型完成图幅平移量计算,精度优于全国一套转换参数计算结果。

2)首次提出顾及板块运动特性的基准点选取七参数-监督分类法,弥补传统依据经验选取基准点的不足,提高了框架解算精度。提出解算国家大型GNSS框架网的“间距分区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数据处理方法流程,完善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框架精化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3)提出国家框架点运动周期性与稳定性的综合分析方法,为我国框架体系建设与维护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4)建立了我国高精度板块运动模型CPM-CGCS2000。结合综合最小二乘配置、有限元方法、欧拉矢量和局域欧拉矢量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球面小波等方法建立的中国大陆1°×1°的格网速度场模型,可更便捷地实现全国任一时刻GNSS测绘成果向CGCS2000的高精度转换。

5)提出基于奇异谱分析的CGCS2000非线性运动建模及预报方法。显著提高了站坐标确定与预报的精度,解决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精度动态维持的关键技术,可实现CGCS2000高精度动态维持。

4、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l  项目总负责单位,为项目提供了稳定的技术队伍和支持;

l  研究我国国家大地坐标框架三维、高精度、动态维持的诸多关键技术,研制了系列软件,科技成果创新性和先进性突出,对我国测绘基准现代化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l  提出了非线性建模方法,精确展示了地心坐标框架点的变化规律;建立了迄今为止最精确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板块运动模型(CPM-CGCS2000)和格网速度场模型,解决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动态维持以及我国已有基础测绘成果转换的难题;

l  完善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框架维持的理论体系与方法,推动测绘科技进步作用明显;实现了国家大地控制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项目提出的二维七参数坐标转换模型成功应用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省级测绘成果转换,有力支撑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推广和使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2)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l  完成国家GNSS连续运行站10年积累成果的数据处理、时间序列分析与速度场解算,获得了速度场精度模型,并研究了大地坐标参考框架的精确性、动态性和稳定性,为我国坐标框架的维持与更新提供了基础资料。

l  完成了1:5万及以小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转换方案及转换软件编制,完成国家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程和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

l  负责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国家大地控制点坐标成果提供,促进了成果的推广应用。

3)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l  制定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成果质量检验实施方案,为做好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成果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l  对广东、江西、江苏、浙江、甘肃等省的省级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成果质量进行了检查;有效地保障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成果转换质量。

5、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成果已用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测绘成果坐标转换、国家125万、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坐标转换、国家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国家海岛礁测绘一期工程、地理国情普查等国家重大测绘工程,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基础技术服务与保障。1:5万数据库成果向中办、国务院及近20个部委、各省市区政府及上千家单位、国防军事用途等提供。在全国水利普查、地理国情普查、电子政务、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等重大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广泛用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安全等领域。

6、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得奖项目名称

奖项

等级

获奖时间

2000国家大地坐标框架精化与维持关键技术研究

测绘科技进步奖

特等奖

2014

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心坐标系统的建立

测绘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5

差分GPS地物属性记录器的研制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5

多模卫星导航系统完备性监测技术

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3

长距离单历元网络RTK关键技术

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1

我国地心坐标参考框架维护

测绘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2007

海洋动态大地测量基准技术

测绘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2003

 

7、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授权项目名称

知识产权类别

国别

授权号

CGCS2000板块模型CPM-CGCS2000构建方法

发明专利

中国

ZL 2012 1 0130342

一种地物坐标的获取方法

发明专利

中国

ZL 2010 1 0267672.0

基于GNSS的远距离高精度实时/快速定位方法和系统

发明专利

中国

ZL 2010 2 0298473.1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增强系统监测站的自主完备性监测方法

发明专利

中国

ZL200910088185.5

主动式动态定位方法

发明专利

中国

ZL201010593963.9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机自主完备性监测的方法

发明专利

中国

ZL200910088184.0

测绘信息综合采集装置

实用新型专利

中国

ZL201020652872.3

一种坐标数据获取方法

发明专利

中国

ZL 201010267672.0

一种机载GPS航摄导航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发明专利

中国

ZL 201010258059.2

一种机载GPS航摄导航控制系统

实用新型专利

中国

ZL 201020298473.1

CGCS2000高程时间序列分析软件V1.0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中国

2012SR039048

CGCS2000坐标系下三、四等天文大地网数据处理软件V1.0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中国

2012SR028935

中测院天文大地网与GPS网联合平差软件[简称:UltraAD] V1.0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中国

2009SRBJ5706

基于奇异谱分析的CGCS2000非线性速度场建模软件[简称:CGCS2000-SSA]V1.0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中国

2012SR038149

基于CGCS2000格网速度插值软件[简称:CGCS-GVI]V1.0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中国

2012SR040790

CGCS2000框架转换软件[简称:SuperCood软件]V1.0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中国

2012SR040384

全要素GIS数据采集软件[简称:EasyPick]V1.0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中国

2010SR020157

亚太区域GPS速度场分析软件V1.0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中国

2013SRBJ0814

GPS速度场小波模型及多尺度分析软件V1.0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中国

2013SRBJ0813

 

8、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

姓 名

技术

职称

工作单位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1

程鹏飞

研究员

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项目负责人,对项目进行总体设计;提出板块模型建立方法;提出并建立格网速度场模型,实现CGCS2000动态维持与更新。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

成英燕

研究员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提出二维七参数坐标转换模型;构建并提出了用板块模型维持CGCS2000的技术方法;提出并实现CGCS2000非线性运动模型方法;建立全国格网速度场模型。

 

3

秘金钟

研究员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项目主要技术骨干,完成CGCS2000全国三、四等天文大地网平差;对我国32CORS10年数据以及5期大规模GPS控制网数据处理和分析;参与编写CGCS2000系列转换技术指南和技术规程。

 

4

蒋志浩

高级工程师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研究和创新了高精度GNSS网的数据处理理论和联合平差方法,研究采用非线性分析方法和坐标参考框架质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了CGCS200坐标框架的精确性、动态性和可靠性,为我国CGCS2000坐标系的精化和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

 

5

孙占义

高级工程师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主要参与完成了国家GNSS连续运行站10年积累成果的数据处理,对坐标参考框架精确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国家框架站选择确定综合分析方法等关键技术进行试验与研究;对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小比例尺数据库的坐标系统转换提供了相似变换参数模型方法,解决了地理信息数据库软件中批量数据的坐标快速转换需求。

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6

文汉江

研究员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项目主要技术骨干,利用球面小波方法建立了全国范围内速度场模型,并编制了相应软件,对CGCS2000框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7

王华

副研究员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参与编写CGCS2000系列转换技术指南和技术规程;参与了省级CORS网数据处理及其分析比对工作;参与了面向全国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推广使用三次培训工作

 

8

徐彦田

助理研究员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CGCS2000地心坐标系转换软件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国区域格网速度场建模方法研究;中国区域1°×1°格网速度场模型构建。

 

9

张莉

研究员

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主要负责CGCS2000坐标系转换质检的总体技术路线的选取及技术方案制定。1、制定了数据认定与成果检验相结合的质检技术路线;2、提出适用于坐标系转换成果质量评价的评价模型。

 

10

李志才

高级工程师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本人在项目中,对GPS连续运行基准站的数据处理中进行了相关关键技术的试验与研究;在我国速度场模型的建立和中国区域板块运动模型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25%

 

11

王晓明

其他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1998-2009年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CGCS2000框架在ITRF2005下的精确坐标和速度值解算. 非线性运动建模方法研究及CGCS2000非线性运动模型构建。

 

12

张元杰

高级工程师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1)负责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转换的设计和实施,完成了国家1:5万、1:25万地形数据库2000坐标系的转换;(2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应用推广;(3)行业应用的技术支持。

 

13

王虎

助理研究员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CGCS2000框架点部分观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解算,并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参与速度场精度评估,算法研究和软件优化的工作;参与研究板块运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本人在该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对软件编制和板块模型关键技术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

 

14

蔡艳辉

副研究员

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主要完成了坐标转换软件的加密狗编程和软件发布设计,开发了加密狗配置和用户管理软件。

 

15

王永尚

高级工程师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开展了CGCS2000基准成果数据建库与分发服务的关键技术和应用研究,实现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成果空间化、快速查询检索、图形检索等功能,设计与实现了基于B/S结构的分布式分发服务的技术模式。

 

 

 

附件2

精密卫星定位基准建立和动态维持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1、推荐单位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2、项目简介:

定位基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战略性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其建立与维持是测绘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学科任务之一。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为核心建立三维高精度定位基准,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和过渡,是当前大地测量现代化发展的迫切任务,也是近20多年来很多国家致力实现的目标。其内涵包括从参心到地心、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的“坐标服务”到多功能综合型信息化服务体系的转变。本项目旨在突破基于GNSS构建现代定位基准的关键技术,实现定位基准的精确性、动态性、可维持性、统一性和多功能服务体系的建立,促进国家测绘基准维持和更新的现代化。

3、主要技术内容与创新:

1.针对定位基准的精确性问题,发展了GNSS网精密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提出了基于高精度距离观测值的大规模网快速解算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定位基准的精度,并大大地提高大规模GNSS网整体解算的计算效率。

2.针对定位基准的动态性问题,首次提出了一套基于坐标模式的直接估计测站坐标和速度场的GNSS后处理方法;建立了高可靠性的国家级GNSS基准站的三维速度场,高精度地维持了定位基准的现势性。

3.针对定位基准的可维持问题,首次发现未模型化周期性海洋潮汐负载引起的测站位移是造成异常谐波1.04cpy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实施环境负载修正的方法,并建立了适合于GNSS坐标时间序列修正的最优模型,实现了顾及非线性变化的定位基准的维持。

4.针对定位基准的统一性问题,首次提出了建立基于ITRF的动态框架和基于CGCS2000的静态参考框架的方法;建立了移动坐标转换模型,实现了大范围内定位基准的统一和高精度。

5.针对构建定位基准的现代化服务体系问题,研发了自主的现代测绘基准综合管理服务方法与系统,能够对海量图形数据进行全自动、高效的坐标转换,并实现了定位基准的信息化服务。

项目已成功建立地心坐标精度优于厘米的区域定位基准;确定了全国34GPS基准站和1630个控制点以及江苏、广州等省市GNSS基准站精度优于毫米的速度场;获软件著作权4项;成果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规模GNSS网整体快速解算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已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成果已成功用于广东、重庆等近100个省市区域性的定位基准建设工程,并在国土、规划、交通、地质、电力、环境等相关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测绘基准建立、维持与服务模式的现代化进程,凸显了我国测绘科技的跨越性进步。成果还在德国地学研究中心和冰岛北欧火山研究所等国际研究机构得到应用。同时,也在“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927工程”等国家重大专项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4、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武汉大学:

项目总负责单位和主体完成单位,为项目提供了稳定的技术队伍和支持。

形成了利用GNSS建立与维持定位基准的创新理论与方法,解决了我国坐标框架的精确性、动态性、可维持、统一性及信息化服务系统等一系列核心技术难点。

提出了一套实现省市级坐标参考框架统一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省、市范围内多个坐标系统间的融合、统一问题,研制文本、图像等多种格式测绘成果向CGCS2000转换的软件平台。

完成国内江苏、广东等近100个省、市坐标基准建立与维持的技术设计与数据处理工作,建立了与CGCS2000基准相一致的我国区域坐标基准。

l  构建了现代测绘基准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改变了我国省、市级测绘部门的坐标基准服务模式。

2)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l  在国家坐标框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将国家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在全球IGS站网背景下进行联合处理分析,为建立我国高精度坐标框架打下坚实基础。

l  获取了中国迄今为止高可靠性、高精度的国家级GNSS基准站的三维速度场,确立了国家级坐标框架下基准站速度场,为我国多个省市区域参考框架动态更新、以及区域构造运动研究、沉降监测等提供了基础背景资料。

l  研究成果在国家重大专项工程中如“927”工程、“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大专项工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推广应用,成为这些项目的实施技术参考依据和技术标准。

3)山西省测绘工程院:

l  基于山西省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基准站和山西省高精度GNSS控制网,构建了山西省高精度、与国家CGCS2000基准相一致的坐标参考框架。

l  确定了山西省水平速度场和沉降量,为建立省级坐标参考框架的动态监测及维护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监测山西省地面沉降提供了可靠数据。

l  将山西省高精度坐标参考框架在基础测绘、国土管理、城市规划、地面沉降等部门进行了推广应用。

4)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勘测规划院:

l  组织并实施了重庆市国土资源GNSS网络信息系统的前期论证和建设工作,解决了西南山区复杂地形情况下基准站建设难题,建立了一整套相关理论和技术体系。

l  构建了重庆市高精度、与国家CGCS2000基准相一致的坐标参考框架,解决了重庆市原有的测绘基准服务体系与国家测绘基准不能严密对接的问题。

l  组织并实施了三峡地区沙坪坝、巫山、长寿等典型滑坡地质灾害点的滑坡监测,进行了基于重庆市国土资源GNSS网络信息系统对滑坡地质灾害实施监测的应用研究。

5、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形成了利用GNSS建立和动态维持定位基准的实现方法,构建了现代定位基准综合管理服务系统,促进了我国定位基准建立与维持的现代化转变。项目成果在我国区域定位基准建设、省市地面沉降监测方面、定位基准服务和国际坐标参考框架建设等方面得到了成功应用,解决了定位基准建立和服务模式向高精度、统一、实时、在线、个性化、智能化服务模式转变过程中的多个难题,降低了工作劳动强度,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个应用单位提供了应用证明,据统计,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近4亿元。

5、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2013年度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

6、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1)   武汉大学,精密单点定位在线服务系统 V1.0,软件著作权,2010SR044804

(2)   武汉大学,多源空间大地测量数据组合软件 1.0,软件著作权, 2010SR019260

(3)   武汉大学,GNSS数据分析处理工作站软件 V1.0,软件著作权,2012SR042522

(4)   武汉大学,CORS综合管理服务系统 V1.0,软件著作权,2013SR009284

7、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排名

姓名

技术

职称

工作

单位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1

姜卫平

正高级

武汉大学

1)解决了GNSS精密处理中的技术难题,形成了一套利用GNSS建立和维持坐标框架的方法;

2)发展了高精度GNSS数据处理的方法与理论,实现了大规模基准站网的整体快速解算;

3)提出改进了移动坐标转换方法,实现了大区域内坐标基准的高精度统一,并在广东、武汉等多省、市得以成功应用;

4)研制了自主的多坐标转换软件平台,实现了多种格式成果向CGCS2000的快速转换。

1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张鹏

正高级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1)参与建立了利用GPS技术建立与维持我国地心坐标框架的理论体系,对于坐标框架的转换、系统误差、板块速度场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2)将我国区域坐标框架与全球框架进行了联合处理分析,确定高精度的中国区域框架成果;

3)研究建立和完善了我国GNSS基准站技术标准和规范以及运行维护规范,在国家重大专项工程 “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

姚宜斌

正高级

武汉大学

1)完善GNSS后处理参数估计理论,形成了一套基于坐标模式的直接估计测站坐标和速度场的GNSS后处理方法;

2)构建了集CORS系统管理、用户管理、实时服务于一体的现代测绘基准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可提供快速、精确的地球空间信息和服务。

1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

刘经南

正高级

武汉大学

1)提出了基于GNSS技术建立和维持坐标参考框架的创新理论与技术方法,为利用卫星定位系统来升级、更新和维持中国国家大地坐标系统提供了实施方案;

2)提出了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建立基于ITRF的动态参考框架和基于CGCS2000的静态参考框架的设想,解决了现阶段我国区域坐标基准的建立与维持中难于兼顾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的问题。

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

5

陈弘奕

正高级

山西省测绘工程院

1)负责了“山西省连续运行基准网及综合服务系统”项目,建立了山西省高精度坐标参考框架;

2)全面负责山西省高精度参考框架推广应用工作。

 

6

张孝成

正高级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勘测规划院

1)负责“重庆市国土资源GNSS网络信息系统”建设;

2)解决了西南山区复杂地形情况下GNSS基准站建设问题,并负责基于GNSS建立重庆市与国家CGCS2000一致的坐标框架。

 

7

周晓慧

中级

武汉大学

1)分析了GNSS坐标时间序列的共模误差,为坐标框架的维持提供了相关模型;

2)参与了山西省现代测绘基准建立的技术数据处理工作。

 

8

陈现军

正高级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1、对现代测绘基准坐标框架转换方法进行研究,有所创新;

2、研究完善了我国地心坐标框架质量评定与维持的方法和理论。

 

9

马泽忠

正高级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勘测规划院

1)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参与“重庆市国土资源GNSS网络信息系统”项目,构建了重庆高精度坐标参考框架;

2)负责重庆市高精度参考框架的推广应用工作。

 

10

曾波

正高级

山西省测绘工程院

1)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山西省连续运行基准网及综合服务系统”项目研究;

2)将山西省高精度参考框架推广应用至山西省基础测绘、沉降监测等部门。

 

11

李昭

其他

武汉大学

1)建立最优环境负载改正模型,为进一步合理解释测站非线性变化特征提供了依据;

2)提出并实现了CM框架下环境负载改正方法,基于去除环境负载影响后的精确坐标时间序列,实现了顾及非线性变化的地球参考维持。

 

12

杨凯

正高级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勘测规划院

1)发展了模糊度消去-恢复方法,提出了顾及窄巷模糊度方差的非差模糊度固定方法;

2)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大规模GNSS基准站网数据处理平台。

 

13

刘鸿飞

副高级

武汉大学

1)精细评估了水海洋负荷、多路径效应、天线相位中心对GNSS精密定位解算的影响,分离了GPS技术类误差;

2)提出了严密的周跳探测修复方法,提高了GNSS精密数据处理中频繁小周跳探测的准确性。

 

14

邓连生

其他

武汉大学

1)分析了GNSS坐标时间序列的非线性运动特征,为定位基准的维持提供了相关模型;

2)参与了山西、重庆等项目的数据处理工作。

 

15

许超钤

其他

武汉大学

1)建立了基于CORS的对流层、电离层监控系统;

2)研发了CORS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坐标服务需求,兼顾转换参数的保密性。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字数400字以内)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以上网友评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地理空间项目网观点
·地理空间项目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声明:地理空间项目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机构链接: 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遥感中心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网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