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 先知先行 会员中心 业界专访 法律法规 行业培训 电子期刊
地理空间项目网  
  首页 项目预告 招标公告 中标结果 行情监测 行业报告 行业动态 电子标书 优秀服务商 供求信息 测绘英才


 
行业分类
GP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 》行业动态

滇池某片区:楼体开裂 房外有车过房内像地震
- | 2008-12-16 | 来源:都市时报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由于地基下陷,天泽园一幢住宅楼下的围墙严重开裂

 


村民在倾斜的房屋上加固了钢丝绳,以维持房屋的结构

 


村民家中地板上裂开的大缝

  “楼市向南。”大约从三四年前起,昆明楼市的发展从口号到现实,南市区成为城市新兴商住区,势头一直延续至今。  

  “滇池围海造田。”在那场30多年前的滇池厄运,正逐渐被现代人遗忘之际,南市区滇池畔却悄然出现“深陷‘沼泽’的小区和村庄”,在这些地方,楼房的地面出现裂缝,墙壁张嘴,楼体歪斜。这时,不少担惊受怕的老人又重拾起那段记忆,并不由自主地把大量的地基下沉现象与当年的“围海造田”联系在了一起。

  典型样本A——天泽园:房外有车过,里面像地震

  才住了两年多的房子,地基突然下沉,墙壁裂开的缝隙有2-3毫米宽,更为恐怖的是只要外面过辆大卡车,屋里摇晃得就像地震一样,住户无不担心自身安全。
  位于滇池路边的天泽园小区,由于地基下沉,12幢楼房外砌的小花园围墙已经倒塌,紧邻的7幢两个单元的房檐贴在了一起,形成“一线天”的场景。而一楼墙壁和外接的围墙裂成V形,地基的裂缝有大拇指宽,围墙已被扭曲完全变形,拉开的裂缝能放进两个拳头,一些工人正在挖补开裂的小区道路。
  14幢的住户王女士说,入住两年以来,陆续发现地基下沉开裂,但开发商一直没有提出解决方案,最近地基下沉得更为厉害,14幢所在的位置下沉了150毫米左右,几乎每间房子墙壁都有裂缝。
  屋顶渗水天花板脱落,一楼卧室里成堆的墙灰、上翘变形长出青苔的地板上,大到两毫米宽、两三米长,小到半尺来长的裂缝每间房里都能看见……这是在14幢602室房间见到的情景。带记者进去的王女士介绍,户主是位小伙子,房子装修后本来准备做结婚新房,结果住进来不到一年,就成了这种情况。如今小伙子一家都搬走了,家具还留在屋里,全部用五彩布包了起来。
  “到处都是裂缝,一点安全感都没有。”住在7幢的张女士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今年8月,她的一位成都朋友来家里做客,突然间房子剧烈地摇晃起来。朋友拉着她的手就往外跑,边跑边说地震了。刚开始她吓了一跳,但看到窗外经过的汽车马上就镇静下来,跟朋友说没事,只是外面过车而已,等车过去后,房子就不晃了。
  据介绍,小区内有26幢楼房750多户,已入住的200多户居民经常遭遇停水停电,煤气管道经常出故障。前段时间,一些业主开始陆续搬离。张女士说,两年来业主们跟物管反映了很多次,但物管和开发商也只能哪里烂了补哪里,哪里漏了堵哪,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
  在滇池路上,天泽园小区只是典型,但并非是唯一。此前,本报曾报道过的听涛雅苑小区也存在类似问题。日前,记者还专门就此类问题询问了部分楼盘的门卫,他们同样表示,因地基软,沉降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只是因为设计合理、建筑质量过硬没有引发安全质量问题,但诸如沙灰脱落、地板开裂等现象还是会偶尔出现。

  典型样本B——渔堆村:3层楼少见,歪房一大片

  “我一生的心血就陷在这幢房子里了!”村民李绍宝一脸无奈地说。
  与“天泽园”隔滇池路相望,相距大约一公里的渔堆村,比起西山区福海街道办事处的其他村庄来,拥有179户人家的渔堆村不但没有高楼,连3层以上的楼房都很少见。
  “就是有钱也不敢加层,盖了3次了,都是歪的!”说到这里,李绍宝又重复了一遍——“我的一生就陷在这房子上了!”
  李绍宝年轻的时候,因为房子经常遭水淹,还没结婚他就建了一幢土坯房,但没住几年就歪了,墙体开始开大裂口。10多年前,李绍宝一咬牙,推倒了那幢破败不堪的土坯房,建了一层楼的砖房。没住几年又歪了!
  “这房子怎么了?是不是基础不够牢实?”李绍宝有些疑惑。1999年拆除那幢一层楼砖房的时候,李绍宝保留了地基,不仅如此,还又在原来的地梁上加了一层。他当时的想法是这样的:“地皮已经是老地皮了,沉降已沉降了许多年了,这样建应该没事了吧?”但这幢两层的砖房建成才两三年后,又倾斜了。
  李绍宝一家人如今仍住在这幢房子里,从外面看,倾斜十分严重。走进屋内、爬上房顶,巨大的倾斜能让人有头晕目眩之感。
  渔堆村的歪房子随处可见,就连一层的简易砖瓦房也会严重倾斜。村民万富高于1997年建的一层房在当年比照的是村里的最高建房标准,但还是未能摆脱倾斜的命运:地板、墙体严重开裂。为确保一家人的安全,万富高今年在这幢房子的对面临时建了两间小屋住着。尽管如此,他还是觉得不安全,怕那幢危房倒下来砸倒这幢房子,为此,他还是决定“抢救”这幢危楼——两根钢绳一头固定在倾斜反方向墙体的墙面和墙脚,另一头固定在倾斜方向的那面墙体上,借助这两根钢绳将整幢房子“捆”了起来。
  相比起杨家地、李家地普遍六七层的楼房来说,仅仅一两公里之遥,渔堆村普遍低矮的房子大面积出现倾斜,村民们都意识到了地基软是主要原因。但对于他们来说,要解决这一问题又很感无奈。要想建扎实的房子,就得砸大笔的资金到地下,这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的。

  身居危楼忆起滇池“围海造田”

  “地基太软了,没办法!这儿原来是滇池的沼泽地,从滇池划船可一直划到李家地!”渔堆村村民李绍宝78岁的老父亲看着危楼,不由自主地回忆起30多年前的那场有关滇池的“围海造田”。
  当“围海造田”正从现代人记忆中逐渐淡出的时候,一幢幢歪楼的悄然出现,又勾起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记忆。而这些歪楼中,有一部分是在近些年的南市区开发热潮中出现的。
  向滇池要地、要粮。30多年前的那个工程规模壮大。
  1969年12月28日,昆明地区10万军民汇集东风广场,举行“围海造田”誓师大会,决心打一场向滇池要田的歼灭战;抓革命,促生产,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据《昆明市志》记载,这场滇池厄运历时近3年。1972年3月,根据全国计划会议“一般不要围湖”的精神才停下来。
  3年共围田3万亩,其中2万亩划给官渡区,1万亩给新成立的“五七农场”。除此之外,西山、呈贡、晋宁等县区也进行围湖造田,两项合计共缩减滇池面积3.5万亩,其中草海2万亩,外海1.5万亩。
  今天的哪些地域是原来的滇池?关于这个问题,记者没能查阅到专门的记载,只是大多资料一致称:“围海造田”后,滇池比清朝时期缩小了20平方公里。
  渔堆村的李楷和李所老人都回忆说,1969年前,渔堆村就在滇池水体边。“都是水田,水齐大腿这么深,划船一直可以划到李家地!(如今新省委对面的李家地村)后来都是围海造田围出来的,那些年啊,我们那个苦法,天天披着蓑衣没日没夜地干!”

  专家:软地基上照样可建硬建筑  

  专家指出,如今南市区许多地区出现歪楼,与地基软、地表流动有关,这与30年前的滇池“围海造田”有一定关系。
  昆明市测绘研究院近年来密切关注着南市区地质情况的变化。“根据南市区埋在地下的几个观测点数据显示,最近3-5年,观测点移动的距离最高达到分米级。”昆明市测绘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副院长李国柱介绍,近几年为了获得精确的基础地理测绘数据,市测绘研究院专门在南市区设置了观测点进行监测,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报告。“广福路滇池沿线每年都在降。”从目前的监测数据看,广福路滇池沿线正处在滇池盆地边上,滇池路沿线的淤泥层比较厚,地基软、地表土层流动很明显,出现地基沉降的现象并不奇怪。
  李国柱介绍,即使是沉降现象,不同的位置都会有不同的原因,有属于简单的地表垂直下降、地表平面漂移,还有既垂直下降又平面漂移的综合现象。一般情况下地表单纯的垂直下沉或者左右平移,地表建筑物会跟着下沉或者倾斜,而综合性的地基沉降会带动挤压地表层,造成既倾斜又下沉的现象,如果只是靠打地桩支撑建筑物,很容易被拉扯变形,从而出现墙体裂缝。因此建房前一定要搞清楚地基所处地点属于什么地质结构,然后再根据建筑学的原理设计相应的建筑方案进行预防。
  地基每年都在沉降,但如果借此将南市区一些地方目前出现的歪楼、斜楼完全归罪于“围海造田”那就错了。直观来看,南市区目前不乏坚楼、硬楼。专家的观点是,“围海造田”形成的软地基虽易造成危楼,但并非必然,建筑质量、设计方案才是必然因素。
  “不管是什么样的地基,都可以通过设计建筑结构和后期施工来进行人为控制,从而杜绝事故发生。”省建筑研究院地基结构室的万主任认为,从目前房屋出现裂痕的情况看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地基的自然沉降,二是建筑施工质量不合格。只要前期地质勘测数据准确,并依据勘测结果设计好建筑图纸,一般情况下建筑物是不会出现裂缝的。当然地质材料采集使用不当和后期施工建筑材料质量出现的问题除外。
  对于天泽园小区出现的地裂等现象,万主任和李国柱都表示没有去现场查看,也没看过相关的建筑设计方案,因此并不能明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万主任介绍,房屋出现地基沉降后也有很多种补救措施,如在地下使用混凝土浇灌的地桩做支撑,对房子进行纠偏处理;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地基进行稳固。他建议目前业主可针对出现的问题,向专门的质量监督检测机构申请质量鉴定评估,确定出现质量问题的根源。
  李国柱则建议,可以先用地基雷达对天泽园地下地基部分进行观测,然后根据地基出现的情况确定具体补救措施。

  开发商:加固方案已出炉

  “2006年5月交房以后,公司一直在做相关维修工作,目前只有小区的第14幢楼因地质出现不均匀沉降存在问题。”云南天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项目工程师黄新国接受采访时,否认了房子的设计缺陷和施工质量问题,并表示公司一直在为解决地基下沉的事情想办法。
  黄新国介绍,针对住户反映7幢、14幢出现的问题,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先后委托云南省地震局形变测量中心、云南安鉴房屋检测鉴定有限公司对两幢房屋进行监测和鉴定,并专门出具了质量报告书。黄新国说,根据云南省地震局形变测量中心的观测报告,7幢建筑的垂直度在0.2厘米到3厘米之间,并没有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出现“一线天”的屋顶在设计图纸上就有规划,屋檐角本来就是交错接触在一起,不全是因地陷而致。至于小区附近坍塌的围墙,他认为不在开发商的设计施工范围内,业主私自加盖时下面没有打地基,在地面下沉时出现坍塌崩裂很正常,责任不在开发商。
  “现在公司请了专门的地质勘测单位在监控地表变化,每月两次不间断观测地面沉降变化,发现连续两月来14幢地基沉降大于2mm。”黄新国说,目前公司已经在成都选定了一家有丰富诊治地基下沉经验的单位进行施工,而且初步选定了两套加固方案在最近几天给专家团进行论证,只要方案经论证能达到均匀沉降,保证房屋的安全性,就会立即施工开展补救措施。

 

 
相关资讯:
《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编制完成
天津市开展蓟县北部山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遥感监测
四川地质灾害防治专用图测制与应急保障专项建设全面启动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地灾防范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遥感专家“会诊”安康地质灾害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字数400字以内)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以上网友评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地理空间项目网观点
·地理空间项目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声明:地理空间项目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机构链接: 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遥感中心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网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