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当地时间1月13日晚9时,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建设工程进展顺利,主体建筑钢结构已经基本搭建完毕,内部所有11个“房间”即工程舱也吊装就位。
1月13日当天,冰穹A地区天气以晴朗为主,但风较大,内陆队员作业时明显感觉寒冷。有时候下起晃眼的“水晶雨”,使人视线受阻。据内陆队队长李院生介绍,“水晶雨”是低温、干燥的冰穹A地区特有的一种降水形式。冰穹A降雪很少,空气中的水以固态存在,一有湿度就出现结晶现象,因此形成了特殊的降水方式。
目前队员们的身体状况良好,个别有胸闷现象,但未受影响。不过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含氧量较低,队员们的睡眠质量普遍不是太好,“睡得不熟,有时候半夜会醒过来”。队员们都表示有信心克服困难,早日完成昆仑站的建设和其他科考任务。
昆仑站主体建筑工程项目采用的是国内预制与现场安装结合的建造方式,即在现场搭建的架空钢结构中安装内部的集装箱式拼接建筑,再在外面安装一层夹芯保温板。为了保暖,集装箱壁也具备了复合保温层。完成主体建筑的钢结构搭建和工程舱吊装后,内陆队明天将对细节部分进行调整,后续还有外部维护板、窗框、外窗、栏杆、扶手等一系列部件需要安装,其中包括需要对6000多个螺栓进行紧固,需要大量时间。
科考人员目前也确定了站区测绘和冰盖流速测量的工作方案。一条长600米、宽50米的机场跑道明天将计划开始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