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最近在苏北沿海地区采访,深切感受到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多年未见的投资冲动正在沿海这块土地上悄然萌发。但是,要保证沿海开发在科学有序的轨道上进展,还有许多基础工作亟待进行。国庆前,在华东有色地质勘探局发起召开的“江苏沿海地区三维地质结构调查项目研讨暨评审会”上,“中国海洋之父”刘光鼎院士、南京大学地学院院长王颖院士和国家海洋局金翔龙院士等众多海洋地质专家就对如何摸清江苏沿海的地质家底发表了非常中肯的意见。专家们认为,江苏的海岸、海涂均有一定的特殊性,摸清沿海地质家底,对确保投资无误至关重要。
江苏省是全国海洋资源大省之一,目前全省海岸线总长954公里,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沿海滩涂面积1031万亩,约占全国滩涂面积的1/4,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列全国第六位,密度指数列全国第二位,综合指数居全国第四位,是我国海洋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专家们认为,开展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可更好地掌握沿海滩涂和滨浅海等海洋地质基本情况,根据其地质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为沿海港口、重点项目等规划、选址、基建、长期安全运营打下坚实的基础。专家们举例,荷兰经过前期充分的地质调查论证,其制定的百年围海造田规划至今仍在延用。国内如胶州湾在20多年的开发过程中,其海岸线始终维持在平衡状态,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地质基础工作做得好。而河北曹妃甸通岛公路的建造,则阻断了曹妃浅滩东西向的潮流系统,造成深达22米的老龙沟几近淤死,原因就是“地下”出了问题。
专家们说,江苏沿海地质条件与众不同,就拿盐城、南通的滩涂来说,虽然每年可向海里“生长”五六米,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但由于是泥沙淤积形成,十分松软,若要在这些地区进行一些大型项目的规划选址,之前就必须摸清地质状况,这是保证各种工程长期安全、经济运营的基础。通过开发利用海洋地质灾害监测技术,预防海洋滑坡、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地面沉降、滨海湿地退化等海洋地质灾害,既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因海洋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又能为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城镇等发展规划提供基础支撑与服务。
而开展上述沿海地质调查,则需要必要的组织机构作为保障。据了解,目前江苏在生态海洋学、海洋物理学、生物海洋学的科研实力与华东兄弟省份几乎并驾齐驱。但是,在地质海洋学领域,江苏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省除了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主管海洋综合管理与渔业工作外,没有专门的海洋地质调查机构,这种情况客观上造成了我省海洋地质调查、应用和科研的相对滞后。从我省地质调查情况看,全省现有华东有色地勘局、江苏省地矿局、江苏省地调院等三家地勘单位,其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大多局限于陆地,虽然华东有色地勘局这次捷足先登,着手开展江苏沿海地区三维地质调查工作,但局长邵毅说,作为带有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区域性的海洋地质调查、应用、研究领域的“海战队”,目前我省还是空白。正因如此,他们这次发起的海洋地质调研,也是想填补一下空白。
据了解,我国沿海各省区都高度重视海洋地质调查工作,2005年底,海南有色地质勘查局正式加挂“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局”牌子,专业从事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区域性海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广西地矿局也正在积极筹建北海海洋地质调查局。专家们称,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海洋资源勘查与开发态势,江苏组建专门的海洋地质调查机构已势在必行。海洋地质调查机构可定位于专业从事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区域性的海洋地质调查,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提供发展海洋经济急需的基础性海洋地质资料,为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滩涂资源提供地质依据,为海港、沿岸以及海上工程的规划、选址,海洋矿产资源、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沿海城市建设、水利设施、海洋空间利用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技术咨询服务,这样,江苏跨入海洋经济强省才会有强有力的基础技术支撑。